您的位置:首页  学术活动

【会议综述】“打破边界: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跨学科方法”

来源:传播研究院;时间:2019-01-27


1110-11日,第十四届国际博士生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来自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清华大学、巴黎第三大学(新索邦大学)、泰国国立朱拉隆功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的四十多位博士生、教授和青年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者围绕“打破边界: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跨学科方法”这一主题介绍了各自的研究主题,并展开激烈讨论。


01传播观念与思想变迁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强调开拓视野和跨学科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理论边界,从不同的方法和视角探究传播与社会互动中的的观念流变。

麦考瑞大学的Charles Thorne探讨了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的民法典中的自然法理论,在对历史书写方式的知识考古过程中,作者认为首先需要更广泛的历史和意识形态背景,以便正确理解历史文本背后的思想动因。

清华大学的Di You通过对穆斯林旅华者的旅游选集的文本分析,对比了九世纪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社会文化、宗教、政治以及经济状况的差异,认为如果说印度人在灵性、智慧、卫生保健和道德方面的问题上远远优于中国人,那么中国人在社会正义、政治平等、文化、艺术和文化等方面也超越了他们精神意义上的主人。

麦考瑞大学的Joumana Naja以认知语义语言学为学术框架通过恐惧表达的突出类型是什么、恐惧情绪和恐惧概念在实例中如何展现的这三个问题研究恐惧的情感发音和隐喻概念在多大程度上阐明了文化导向的语义的细微差别。虽然最终没有明确的发现,但是作者希望在澳大利亚英语和现代标准黎巴嫩阿拉伯语中找到一些关于恐惧同义词中的细微差别。

朱拉隆功大学的Parichart Sthapitanonda将传播与水做类比进行了创新性的思考。她认为传播似水一样,流动扩散没有边界,但是又由承载物所形塑,其中技术和创意能够发挥重要的承载和突破作用。她认为具有颠覆性的创新技术能够打破改良传统传播带来的价值,从新的层面寻求到突破,进而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我们不仅要考虑这种传播的流动性,也要考虑它的渗透性扩散和影响,进而从新的角度理解当下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应用。


02流行产业与文化研究


数字化时代催生了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产业,面对这些新的文化现象和产业格局,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多元融合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历史分析。

巴黎第三大学(新索邦大学)的Nick Rees-Roberts教授从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考察了时尚电影,探讨了其作为工业和文化的产物,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的广告宣传定位和作为艺术实践或文化批判手段之间的矛盾。他认为,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混合发展的张力,通过创意经济能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在艺术形式和展现中也涵盖着文化批判的反叛力量,从而超越产品单一的推广性,为我们理解当下的文化现状带来启发。


巴黎三大教授Nick Rees -Roberts等学者做主题演讲


清华大学的苏婧对风靡当下的瑜伽运动进行了历史文化研究,通过对中国瑜伽文化的史料和文献的重新审视,考察了“瑜伽”被用于文化占有和符号置换的过程,找寻隐藏于瑜伽背后的力量。她认为瑜伽概念并非一成不变,它不仅是历史上由印度政府授权的医学类型,也是当下存在于大众媒介中非常流行的运动时尚。因此,“瑜伽”在历史和今天的象征意义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偏差,我们应该借助文化符号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对其历时性和隐喻性进行深度挖掘。

巴黎第三大学(新索邦大学)Benard Charlène以文化研究的视角从可见性、具体性和辨识度对女性在金属文化中的地位进行了研究,力图整合过去和当下法国金属文化景观中的参与者和他们的行为来确定女性在金属文化中的勾连和断裂。通过对法国金属杂志的符号学和话语分析,她识别出了其中的结构性力量,而另一方面,她也聚集了4060个参与者,通过询问他们的个体实践和自身定位来彰显他们的自主性,从而提取了女性在金属文化中的理想结合点。

中国传媒大学的Olawale Oluwatayo讨论了尼日利亚人对中国产品的认知。作者认为,低收入水平以及平均生活水平的下降会影响尼日利亚人对中国产品的认知从而有助于购买中国产品。作者还回顾了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世界系统理论,这种核心与边缘关系为了解在尼日利亚的中国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国际性、动态性、潜在性提供借鉴。


03媒体再现与形象建构


社会媒介化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自然状态。媒体对特定群体的话语建构和形象重塑对于形成该群体的社会认知并进一步调整传播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清华大学的戴佳副教授通过语系网络分析和框架分析的方法,比较了在报纸和社交媒体中关于“毒苹果”的讨论。官方媒体的话语建构了一个基本上邪恶的苹果公司形象,而社交媒体的话语展现则反映出了官方机构和管理部门的局限,提出了对于官方媒体建构的民族主义话语的挑战,这种冲突话语的影响体现在关于生态的社会舆论上。

中国传媒大学的Robert Chireboah-Ansah介绍了在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上加纳做出的突出进展,包括减少社会污名化,建立健全残疾人权利法,这些进展体现在媒体主张残疾人争取实现每个人的机会平等和设施服务共享,作者以加纳的电影产业为例,关注了在最新的电影作品中索马里语如何展现残疾人形象,以及这些电影是否强化了对加纳残疾人的正面或负面态度。以此来分析加纳等发展中国家媒体在塑造残疾人形象中的作用。

巴黎第三大学的Dimitra Laurence Larochelle通过对土耳其电视肥皂剧的文本分析和在希腊的女性接受研究,试图确认文化产品和受众间的关系。作者分别在20165月到8月和20185月到8月之间,在希腊的不同地区,基于对50个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女性进行非结构和半结构的访谈,同时还基于20175月在伊斯坦布尔进行的田野调查,提出了收看节目时幻想和逃避需求的满足,粉丝之间形成的线上活动,解码的多样性,在希腊经济危机背景下收看节目过程中的身份协商等四个研究问题。

清华大学的冯海燕新媒体时代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社交媒体上进行国家形象建构的背景,根据编码和解码理论分析了2017年中国媒体在国际社交媒体高点击率的新闻文章,通过半结构式访问试图发现热文和中国形象认知之间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认为新闻主题、劝服策略和受众既有的中国认知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中国形象在政治维度上体现的负面倾向,经济维度上的中立倾向和人民形象上的正面倾向。基于以上发现,作者提出了中国主流媒体在世界上的积极形象的优化策略。

中国传媒大学的Aristide Basebya以中国的“一带一路”(BRI)相关报道作为分析文本,对中国国有媒体和西方媒体的报道进行了文本叙事分析,以探讨两者间意识形态的排斥和分裂。他通过对中国的两家官方媒体新华社和CGTN非洲,西方的两家媒体BBC非洲和法国以及非洲的两家媒体东非邮报和卫报,对关于BRI的报道进行了内容跟踪和识别,揭露了背后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和沟通力量,进而通过分析和比较中西方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对对方期望的偏差来促进它们之间的媒体合作,促进全球对BRI的积极看法。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的Natamon Photha以泰国女子偶像组合BNK48与泰国肥皂剧“Buppesannivas”为具体案例,收集分析来自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多社交媒体平台的在线用户的行为的定量和定性数据,探究了与数字文化及其生活方式相关的标签使用。由此作者认为标签代表了具有不同数字文化的社区论坛,它们以不同的目的(如社交导向、商业利益)运作以满足各种形式的在线文化。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段彩薏等人使用深度访谈法和网络民族志的方法,研究了绝地求生游戏中的八对情侣在游戏中的性别力量和亲密关系。研究发现虚拟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重新分配性别权力,使男性参与者获得支配地位(这与八对情侣的实际做法大不相同)。此外,虚拟游戏空间还重新定义了“亲密关系”并创造了“虚拟亲密”的概念,将性别失衡推向极端。


师生研讨会现场


04数字技术与社会治理


在数字技术的冲击下,人们越来越关注于技术背后的伦理问题和它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对于这种不确定性,如何规避道德风险和社会治理失范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中国传媒大学的姬德强副教授对中国网络社会的平台化发展进行了探讨,平台技术的开放共享特性和互联网巨头对平台的垄断引发了两个面向的关注,这与两个新兴的话语:消费乐观主义和道德怀疑论产生了共鸣。他进一步运用政治经济批判的视角关注互联网民主和控制问题如平台化的所有权、算法的构成、数字劳动力问题等,探究中国社会平台化发展的挑战和动力。

中国传媒大学的高冉关注了学界聚焦的与新技术相关的社会伦理问题。在新信息通讯技术下,全球媒体面对着相同的挑战,在多大程度上我们可以继续维持人性的完整性,我们如何依赖于现有的理论或或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个实践性的媒介伦理新理论,来应对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她从全球媒介伦理的关注出发,通过计算方法、文本分析、统计分析、和语义分析的方法来回应上述提出的问题,并主张在人类-社会-技术-传播的维度下,重新审视全球媒介伦理研究。

麦考瑞大学的Muhammed Atiqur Rahman将研究视线聚焦于数字版权,探讨了应用于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数字版权法如何适配到数字版权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孟加拉国。通过比较研究和文献梳理的方法围绕数字内容的公共权利与内容所有者的私人权利之间的平衡,对现有的关于”数字盗版”的概念和数字版权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法。作者还认为通过进一步扎根孟加拉国,并囊括更多的经验数据和相关学术探讨,能够超越本国,对数字版权全球共性问题的解决做出贡献。

中国传媒大学的孟禹熙关注了中国的未成年人隐私保护相关法规,并通过对比美国和欧盟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案,指出现有法规体系的不足,从而导致了社会个人隐私尤其是未成年人隐私保护意识的欠缺。本文提出隐私权应在民法和宪法中进一步明确解释条款,另一方面尽快推进《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施。

中国传媒大学的Nosharwan Arbab Abbasi根据哈贝马斯的公共空间理论,把社交媒体视为公共领域的延伸。作者使用调查研究和大数据分析,从四个方面来探索政治和社交媒体的交叉:(1TwitterFacebook等常规社交媒体的使用对巴基斯坦青年的政治活动和民主参与的影响; 2)社交媒体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政治讨论,影响了城市青年的政治态度、知识和行为; 3)目前活跃在巴基斯坦政治舞台上的青年和政治行动者如何利用社交媒体; 4)社交媒体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巴基斯坦城市青年之间的政治讨论。

中国传媒大学的于淑婧探讨了自媒体时代中国政治传播的紊乱和新秩序的建构问题。作者认为政治沟通和秩序的概念都是宏大而抽象的,因此这个问题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和含糊之处。由此作者采用政治制度分析和结构——过程分析的方法,从理论上关注由理论基础就和实践经验构成的政治传播秩序的概念,阐明政治传播秩序的意义,划定理论问题领域和子主题。作者认为研究框架的理想状态应该贯穿理论研究和经验描述,并使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使实证研究能够证明或证伪理论,而理论研究有可能规范和指导实践取向。


法国巴黎三大Eric Maigret等教授作点评


研讨会全景


本次研讨会的参会论文主题视野开阔,与会者围绕电影与时尚产业、数字版权法规、女性主义与算法霸权、中国媒体与一带一路、瑜伽与文化研究、中国的平台社会、语言学与跨文化传播、娱乐产业与数字文化、穆斯林与古代中国、中国制造与生活方式、自媒体时代的政治传播、社交媒体与政治参与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既有基于本土的在地实践,同时也展现了宏观的跨学科视野。学者们将语言学、法学、文化研究、社会学、哲学、政治经济批判等不同方法纳入到传播研究之中,从多元角度回应了新传播技术冲击下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展现了各国博士生和青年学者在探索新议题和新方面所具有的学术追求和敏锐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