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速递 | 分论坛二“数字化和文化强国”研讨综述

时间:2023-03-10浏览:64

11月26日下午,以“数字化和文化强国”为专题的分论坛在线上召开,本次论坛由苏州大学杜志红教授担任点评专家,中国传媒大学王同媛讲师担任主持。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山东大学的8位博士生分别对自己的研究主题进行了分享。


分论坛二“数字化和文化强国”合影


《历史、当下与未来——“坡芽歌书”的文化记忆建构之路》

中国传媒大学 董星 戴菡 阮钲岚 朱家辉


文章从文化记忆理论入手,讨论了“坡芽歌书”是如何通过人与他者的建构以及自身是如何通过历时性建构和共时性建构形成文化记忆,实现文化认同。研究提出了“坡芽歌书”目前在文化记忆建构中遇到的人才不足、技术待完善及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认为“坡芽歌书”在当下数字化时代完成记忆建构,形成文化问题仍需要克服这三方面的不足。



专家点评

选题具有很好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研究团队对“坡芽歌书”的历史脉络和当下境况的考察也比较深入细致。但研究似乎缺少理论建构的意识,把研究做成了一个对策研究,论文看起来更像一个调研报告;且试图用这个研究来解决文化强国的问题,有点勉为其难。另外,研究只讨论了如何传承的问题,但这些歌书的内容究竟是什么,似乎缺少更多的关注。


《传播视角中的运河:交通媒介、过往意象和符号建构——基于汴河的个案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 杨序暄


该论文以运河“汴河”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汴河文本档案、数字影像的分析及对运河过往意向的再现,考察了在传播视角下运河在交通媒介、过往意向和城市符号三个维度上的不同意义,提出汴河在当下不仅是一种交通运输的手段,同时也是传递文明、传播文化构建城市记忆的重要媒介。





专家点评

选题很新鲜,对于汴河的了解和认识很深入,从三个视角对于汴河的讨论,也很到位。但在文章结构上,感觉有点平行罗列,建议可以在结构上进行一定的调整,让论文在逻辑上能够有纵向深入的脉络。同时,注意思考汴河的特殊性在哪里,这些论述是不是放在运河其他支段上也可以成立,这样才能凸显基于汴河考察的独特研究价值。




《何以“居间”:基于集群剩余索取权的影视行业协会治理机制探究》

复旦大学 王翀


该研究关注到了作为“居间者”的中国影视产业行业协会在进行集群治理中面临的双重困境,并通过跨国比较案例分析法对美国、英国、日韩等国际影视行业的网络治理模式进行分析,为国内影视产业协会提供国际参考。并在最后指出中国影视产业协会可以从组织结构、权力来源和治理职能三方面实现文化产业行业协会身份再造与集群治理创新的路径。



专家点评

选题体现了对于中国影视发展问题的学术关怀,研究对于“居间”、“集群剩余”等概念的梳理非常清晰,研究思路富于逻辑性,为各国之间的比较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我们认识各国影视产业发展状况提供了一个新鲜的视角。同时,希望作者可以对“集群”的效应到底如何发挥展开更多的讨论。 


《口语政治修辞之“同一”取效研究——以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例》

北京外国语大学 胡康


该研究基于肯尼斯·伯克的新修辞学“同一”理论,通过话语分析法、词频分析法对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进行分析,探究了习近平同志在口语政治修辞方面所使用的“同一”技巧。



专家点评

文章对口语政治修辞的理论渊源做了很好的梳理,也对“同一性”的概念做了清晰的界定。但对修辞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或有忽略,因而对该理论是否适用于分析此篇领导人讲话(讲话严格来说,不能算口语,而是书面语)这个分析对象缺少斟酌;同时分析相对比较机械,有拿理论硬套研究对象的嫌疑。


《游戏习得、身份变迁与日常经验:Z世代游戏族群的媒介社会学考察》

中国传媒大学 王念


研究着眼于当下备受瞩目的Z世代玩家的游戏参与实践,通过观察Z世代在游戏实践中的代际特征和日常经验,研究该群体是如何形成玩家身份、延展成为粉丝群体并创造出分享游戏体验、解读游戏文本甚至创造全新粉丝文化文本的一系列参与状态。



专家点评

研究选题新颖有趣,研究视野开阔,涉猎文献丰富。但感觉研究缺少问题聚焦,似乎什么都说了,但又似乎不知道想说什么,建议在之后的研究中提高问题意识。


《影像说明文:作为文化呈现的非遗申报片》

山东大学 王生晨


该研究以非遗申报片作为研究主体,非遗申报片因其具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和严格的规定被称为“影像说明文”。研究认为,非遗申报片在描述之余,也因注重对文化的完整呈现和解释;作为制作者,也应重视申报片的表达限度,兼顾文化和影像的双重属性,完成成片的文化呈现和自我表达.



专家点评

该文章对影像领域的文献涉猎丰富,对非遗片的文本分析有可取之处。但文章更像一个创作体验,缺少聚焦的问题作为探讨的动力,建议引入合理的理论视角,探讨更有意思的问题;同时,增加对于非遗片演变的历时性考察;在数字影像时代,对影像的考察是不是可以考虑数字时代的影像特质。


《“家的维系”:家庭生命周期视角下媒介与家庭的互动》

中国人民大学 王子薇


当下家庭的日常生活与媒介技术已经密不可分,该研究以家庭为视角,关注我国媒介技术与家庭关系间互动与互嵌,并重点关注家庭生命周期与家庭的社会性变化对于二者互动的影响。指出,媒介通过改变时间和空间重新定义了家庭成员之间“想念”的频率及其对距离远近的感知,同时,媒介也以“杠杆”与“环境”的身份反映了家庭的关系和样态,调整着家庭成员现实生活中的亲疏远近。




专家点评

该文章的问题意识突出,具有对社会的学术关怀,从研究方法到理论视角和研究过程都非常扎实。总体上是篇很棒的研究。但稍显遗憾的是,作者题目中的“家庭生命周期”视角,在分析中似乎并没能贯穿始终;同时,要注意到不同的家庭关系可以产生不同的应用情景,那么媒介在其中的作用会因为情景的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还有,作者的参与式观察研究方法,会不会出现因为研究者的到来而影响家庭群的交流氛围的情况?这些都是值得研究者注意的问题。


《情感、认知与动机:媒介粉都身份认同研究——基于18位《甄嬛传》青年粉丝的深度访谈》

清华大学 杨凯


与《甄嬛传》相关的媒介文本已经形成了 “媒介奇观”,并具有了规模庞大的“媒介粉都”,研究者通过案例研究和深度访谈从情感、认知、动机三个方面探讨了《甄嬛传》青年粉丝群体的身份认同问题。并指出,受众对于作品具有能动作用,牢固吸引受众群体有利于影视作品不断散发新的活力,也为当下的电视作品创作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


专家点评

选题有意思,研究过程扎实,文字资料丰富,具有很好的理论分析能力,所采用的情感、认知、动机等三个方面的编码也很合理。以往同类研究多着眼于粉丝研究,那么粉都的研究相较于粉丝,在身份认同方面有哪些异同,或许可以在论文中得到更多的凸显。


论坛最后,杜志红教授充分肯定了八位博士生的学术关怀和学术态度,认为大家的研究关注了各类文化现象,既有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又有新媒介对于当代文化的影响;既有影视文化,游戏文化,又有政治文化、家庭文化;可以说研究选题和旨趣都紧扣论坛主题。同时,研究过程扎实,研究方法适当,文章写作规范,体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良好的学术追求。

至此,第十一届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国际学术研讨会“数字化与文化强国”分论坛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