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速递 | 分论坛六“跨文化传播与文明互鉴”研讨综述

时间:2023-03-11浏览:170


1126日下午,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暨南大学、黑龙江大学、湖北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的6名论文入选者参加了分论坛“跨文化传播与文明互鉴”。中国传媒大学李汇群副教授担任本论坛点评嘉宾,中国传媒大学陈文沁副教授担任主持。


分论坛六全体合影



《道路作为媒介:“旅蒙商”商道媒介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 刘越飞


论文认为传统的传播研究中,道路并不属于研究的议题,随着媒介物质性的引入道路等这类“物”也成为传播研究所关注的对象。作者借鉴媒介理论资源,以媒介的连接功能、可供性等论证道路作为一种媒介。又以“旅蒙商”中的商道作为个案研究,阐释商道媒介使得贸易流通成为可能,其次又连接不同空间中的语言和文化习俗。正是由于商道媒介对于旅蒙商沿线空间的、贸易的甚至是时间的秩序控制,才使得商道媒介成为这一进程中的基础性媒介,从而为两地的贸易往来带来丰富的意涵,从而回答了道路何以成为媒介的问题。

嘉宾点评:论文选题很好,题目有新意,文献扎实。文章不足之处论证部分不足,以引述为主,缺少作者的第一手材料;研究科普性较强,创新性有待提高;文献梳理过多,研究问题不突出,建议深度展开,扎根大地,实地调研,进一步完善论文。



《文明对话论视域下德国文化中介机构在华文化外交实践》

上海外国语大学 陈思甜


论文梳理了文化外交的发展历程,发现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正在转向全人类共有价值的“文明对话论”。论文以探究歌德学院的在华文化外交策略为研究目的,分析其在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所运营公众号的内容特征(202161日至 202261 日),将质化和量化研究方法结合,融合语言学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角度,在文明对话论的范式下对其进行透视。论文的研究结果不仅梳理了德国在文明对话观下借助文化中介机构开展文化外交的特点,同时也为中国自身的文化中介机构提供了一种审视与反思的路径。


嘉宾点评:选题有现实意义,分析论述扎实。建议增强学术理论支撑,尤其文献综述部分,增加文化外交相关文献;内容分析的过程需再提供更多细节,补充相关材料,结合场域理论,与现实对照;从研究结果的呈现来看,描述性较强,建议内容增加统计分析结果。



《“Z 世代”镜像:国际传播视角下跨境电商直播角色建构研究

——基于自我民族志方法》

中国政法大学 谢竞仪


论文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全球消费渠道加速线上、短视频加速发展的背景下,真实的 Tik Tok Shop 跨境电商直播经历入手,以自我民族志中的唤起式叙事、反思民族志及访谈资料为叙述方式和研究方法,引入“圈层结构”模型,通过内外中间三个圈层探索该文化产品传达“中国声音”的路径探索,探索“Z 世代”的跨境电商直播角色建构路径。


嘉宾点评:研究论述扎实,经验性资料丰富,做到了经验和理论相结合,有较强的问题意识,研究结论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章不足之处个别研究问题很难通过该论文进行回答,难以得出科学性较强的结论。建议提高论述说服力,提炼出更多的理论思考。



《横向连接促进共同发展 理解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中非渔业合

作事业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传媒大学 朱家辉


论文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视角展开,来探讨中国与非洲在渔业领域的对话与合作。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中心所组织和承办的交流机制与实践活动为个案,发现中非之间的渔业横向传播并非仅仅停留于渔业技术与理论知识,更是一种基于治理模式与发展经验的对话、分享与借鉴。作者强调无论媒介技术如何革新,身体仍是一切社会交往的根本出发点,跨文化传播的最终意义在于达成人类主体间的理解和共鸣。


嘉宾点评:以“渔”为媒作为切入点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角度有新意,文献论述扎实,研究发现及讨论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章不足之处具体研究问题不突出。建议研究过程部分补充更多材料,例如如何获得数据、访谈了哪些人、时间地点如何整理等等。        




《政治心理行动的概念变迁:从<孙子兵法>到认知战》

暨南大学(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 李旋

论文认为俄乌冲突后,“心理战、信息战、宣传战、认知战”的使用频率上升,不同领域的学者在使用这些词语时概念之间的种属关系比较混乱。为了厘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论文以政治心理行动为中心,以时间顺序进行梳理,从中国《孙子兵法》到“认知战”展开具体阐述,认为以上不同“战争”皆来源于政治心理活动,并认为未来将是认知战与心理战混合进行的时代。


嘉宾点评:研究梳理了政治心理行动的概念变迁,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论文结构需要改进,例如添加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理清《孙子兵法》和认知战的关联,明确论文的研究问题。



《明代邸报报闻刍论》

湖北师范大学 张小健

论文认为明代邸报作为中央政府传知朝政的文书抄本,其报闻机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严密的组织程序,但囿于政局的变动和政务运作方式的改进,处于邸报报闻环节上的官方文书运行程序也时有调整,且受到当权者的多方掣肘。面对行政体制内的多重制约,明代皇帝采用留中“不报”、 批示“不报”等消极不合作的方式来抵制官僚群体依托建言实现政治制衡的目的。士大夫集团则出于信息公开的诉求和政治角色的体认,积极推动政务公开,将“不报”事诉诸舆论、清议,明初以上层建筑“舆论监督”为主导的舆论传播模式日趋边缘化。


嘉宾点评:文章史料详实,对相关领域研究有补充作用。论文围绕古代新闻史研究展开,与跨文化传播领域关联不强。建议与当下新闻事业联系起来,与国外进行对比,更贴合跨文化传播与文明互鉴这一主题。




论坛中,学生和两位老师进行了精彩的互动。

陈文沁副教授针对刘越飞、陈思甜两位学生的论文进行了深度提问,学生也进行了详细地回答,老师鼓励大家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点继续展开讨论。



在对论文进行逐篇点评后,李汇群副教授肯定了同学们在探索新闻传播学前沿研究方面做出的努力,鼓励年轻学子在完善理论学习的同时,拓宽国际视野,扎根祖国大地,深入挖掘本土经验,在构建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话语实践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至此,第十一届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国际学术研讨会“跨文化传播与文明互鉴”分论坛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