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速递 | 分论坛四“健康传播与公共卫生事件”研讨综述

时间:2023-03-11浏览:127


1126日下午,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安徽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吕梁学院、西华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四川大学、外交学院的8所高校的9名论文入选者参加了分论坛“健康传播与公共卫生事件”,本次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孟伟教授担任点评专家,中国传媒大学杨石华讲师担任主持。


(分论坛4合影)



《短暂的身体“第六官”:口罩作为媒介》

安徽大学 于江荣

 新冠疫情使得口罩与人类融合的更为紧密,嵌入在生活肌理之中的口罩更像是身体五官之外的“第六官”,作为“感官”产生着生物痛感与社会痛感。文章关注与口罩相关的身体传播和关系建构,指出人们借助口罩媒介实现了对传播和身体的双向改造,重启感官,重启社会。

专家点评:

 论文逻辑清晰,结构较为规范,对质化研究方法运用比较充分。将口罩视为一种媒介,提炼出口罩的防御功能、交往功能和仪式功能,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抽象程度。研究深度、研究方法和完成度上都较为优秀。半结构访谈作为论文的主要方法,为论点提供了鲜明佐证,研究问题的提出可以更为具体,探讨口罩的符号意义,及其作为一种社交表演与身体实践的技术是如何被使用并与不同场景进行互动的。




《抗疫传播中人文叙事的文化共同性视角——以武汉和额济纳抗疫传播为例》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包萨茹拉

 文章对抗疫传播的叙事文本和叙事方式进行深入剖析,发现抗疫过程中显现出的话语、结构、叙事、语境具有一定的文化共同性,其叙述化、故事化、情节化表达具有普遍性规律可循。考察了人文元素的“符号化”呈现、人文叙事的“故事化”表达、人文语境的“全媒化”构建,论述了人文叙事在健康传播、文化传播及地区形象建构中的重要性。

专家点评:

 本文抓住抗疫过程中人文叙事的文化共同性进行阐释,通过对比武汉和额济纳两地的抗疫传播,凸显出人文叙事在健康传播中凝聚力量、传递信心、塑造抗疫共同体的重要作用。本文逻辑清晰,观点突出,对案例的选择具有典型性。在抗疫人文叙事的传播效果上还可以进一步探究,需要关注人文语境与日常生活的有机结合。




《新冠疫情中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

吕梁学院 李宁

 随着历史的发展,全人类的联系更为紧密,不仅表现在了经济政治方面,还表现在了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疾病防控等方方面面。文章认为全人类更加紧密的联系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方面,还表现在了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疾病防控等方面,并以此为背景讨论了新冠疫情的爆发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联系。

专家点评:

 本文关注到了国际传播中的重要议题,着重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实质。建议突出研究问题,对运用理论应对疫情威胁进行更具体的讨论。




《德才兼备德为先: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的新冠疫情中科学家应急科普意向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 李乐辰

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的大环境下,一批科学家通过传播科学知识、答疑科学问题等方式遏制了突发疫情灾害情况下谣言滋生、稳定了民心。文章面向科学家发放调查问卷,发现科学家的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能正向影响其在应急情况下的科学传播意向;道德规范在感知行为控制和科学家在应急情况下的科普意向中起中介作用等结论。

专家点评:

 本研究对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运用较为得当,调查问卷设置合理,研究信效度高,论文对研究过程的呈现比较充分。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探讨了道德规范对科学家科普意向的中介作用,对研究发现进行了合理有深度的讨论。在结论与讨论中涉及到科学家的道德规范在中国语境中的意义,可以进行更加充分和深入的思考。




《重大突发事件中县级融媒体的报道实践与思考

——“邻水发布”突发疫情报道的个案分析》

西华师范大学 冯俊雄

 邻水县“5.9”新冠疫情自爆发以来,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分析微信公众号“邻水发布”在“5.9”新冠疫情期间的涉疫报道,探讨县级融媒体中心在面临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价值和存在的问题,并为其更好发挥功能提供参考建议。

专家点评:

 本文使用了内容分析法总结县级融媒体的报道特征,讨论了县级融媒体的功能作用,并总结了邻水县融媒体存在的问题,为县级融媒体未来发展提供对策建议。内容研究和行文都很扎实。建议加强与理论的结合,并进一步细化研究方法。




《全球健康传播学的演进与展望——基于WOS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

贵州民族大学 梁青艳

 对1918-2022年以来健康传播学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文章指出,全球健康传播学整体形成了以北美、欧洲、大洋洲三大研究“重镇”为代表的学术演进板块,诸如非洲、亚洲部分国家却陷入了“缺位”与“失语”。总结揭示了美国利用其所主宰的学术话语机制和所建构的话语秩序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实施“污名化”围攻的实质,并对健康传播学未来研究及发展提出一些思考与展望。

专家点评:

 本研究选取1918-2022年以来的6462篇健康传播学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勾勒出健康传播学发展的整体态势,进行了深入讨论,警惕健康传播学成为政治博弈的工具。具有估计传播的分析和批评视角。论文结构清晰,方法运用熟练,讨论比较深入,具有较强的思辨性。或限于篇幅,论文对中国健康传播学的发展关注较少,未能对中国健康传播学的研究范式提出实际的建议。




《生活在“矛盾”中:农村老年人的民间信仰、健康观念与行为实践》

中国传媒大学 梁亦昆

 本文从健康传播的文化中心路径出发,围绕民间信仰这一文化要素,对乡村老年人的健康观念与实践展开探究。研究发现,不同于国外持有宿命论的信念群体在健康问题前呈现出消极的态度与行为,农村老年人们始终积极能动地进行着健康实践以追求更好的健康状况,秉持“实用理性”的精神特质进行实践抉择。

专家点评:

 研究关注到健康传播中复杂的文化因素,选题视角较新,关注到看似矛盾的健康行为背后的文化逻辑,在健康传播的本土化上具有贡献。研究问题突出明确,民族志方法运用得当,对话西方理论,有较强的批判精神,文章结构合理,行文晓畅,可读性强。




《瘟疫认知何以走向科学?——清末鼠疫中的报刊建构与话语抗争》

四川大学 王淳

 本文着眼于近代报刊对民众科学认知体系的构建,对1910年东北鼠疫中的《申报》《北洋官报》《中西医学报》展开批判性话语分析,发现报刊在晚清中西知识形态融合中起着中介作用。研究指出,在当下健康传播中应反思科学与非科学的二元对立观点,将科学之争转变为以人为本位的知识之争。

专家点评:

 本文逻辑结构清晰,行文规范,研究方法运用得当,图表明晰,资料详实并进行了深入讨论。本文从东北鼠疫的相关报道聚焦到科学话语的建构,揭示出背后的主权和意识形态斗争,具有较强的批判性。创新之处在于通过语料库-语言学和话语-历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三个场域中代表性报刊的话语策略,揭示了中国社会在医学现代化进程中的内生动力。




《知识共同体的健康传播与公共卫生治理行动——以新冠疫情治理为背景》

外交学院 张甲英

 以各国医学人员为代表的专业知识群体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认为,知识共同体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行动贯穿疫情发展的全过程,包括“安全化”预警与推进科学议程、疫情的态势判断与行动指引、疫情的舆论的正确导向引领以及抗疫的全球合作等。

专家点评:

 本文通过详实的资料呈现了知识共同体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以中华医学会的健康传播实践为案例,对医学知识共同体的健康传播的实践以及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行动进行剖析。文章脉络清晰,结构完整,勾勒出了知识共同体参与健康传播和全球治理的图景,在结论部分提出应重视知识共同体的意见并给予其更大的发展空间,具有现实意义。




图片

 


最后,孟伟教授肯定了同学们扎实的学术基本功,认为同学们对于研究议题的探讨兼具本源性和现实考量,同时赞赏了同学们对于本土化问题的关注以及研究中的国际视角,鼓励同学们继续完善内容,形成更加立体的研究成果。

 除了诸多同学前来旁听,分论坛还吸引了山西医科大学的程景民教授,为健康传播议题的讨论带来了临床与公共卫生的医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