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传播研究院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李智
2024年6月20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很高兴也很荣幸站在这里,代表我们传播研究院的全体老师,祝贺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顺利毕业了!经过两年、三年、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攻读,你们将终于拿到“一流学科”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你们的攻读或许称不上“悬梁刺骨”的“寒窗苦读”,但我完全能够想象和体会到:在中传读书这些年,你们苦过、累过,你们笑过、哭过,你们兴奋过、激动过,也沮丧过、焦虑过、彷徨过……你们把这种种的喜怒哀乐留在了大阅城,留在了一教、四十八教,留在了42号楼;也留在了钢琴湖畔的长椅上、核桃林的石凳上、传音广场的草地上……希望中传读书时光中的这些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凝结成你们人生中最珍贵、最美好的回忆。
在此,我想与即将毕业的同学们说几句心里话,权作临别赠言。说是心里话,是因为此时此刻,或者说,从这一刻起,我不再仅仅把你们视为学生,同时也把你们当做可以交心的朋友。以前在课堂上,鉴于专业教学的要求,也出于身份关系的考虑,我不会同大家谈心,也不会与同学们探讨所谓的人生哲学。但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交流一点学术知识外的人生思考。在此,我想与你们分享的人生思考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人不是现成的存在物、人生是一场修行、人生的幸福源于内心的充盈和对生活本身的热爱。
首先,人不是现成存在物。人是唯一超出自身、超越自身的存在者,也就是说,人的存在不是现成的存在,人始终活在面向未来而不断自我超越的无限可能性之中。人因此可以随时随处地敞开、绽放……作为一个读书人,我们不要被任何本质的规定性(包括性别、年龄、阶层、学历和性格等等)所束缚,不要因为性别、年龄、阶层、学历和性格上自我设限而失去奔向未来的勇气。未来已来,未来先于已来、决定已来。在一个鼓励创新、创业的时代,我们要不断地去锻造属于自己的符号象征世界,不懈地去创造、成就人生。毕业以后,我们依然要怀抱梦想。人一旦有了梦想,就要热烈地奔赴,不遗余力地去成全自己——这一刻,你的人生才真正开始。
其次,人生是一场修行。在人生的旅途中,与你同行的人来来往往,无论曾经多么热闹和辉煌,经历过多少高光时刻,最终你还得独自一人走到人生的终点。在未来风险社会的情境下,我们随时会遭遇风雨和挫折、失意或失业,还可能遭受病痛和背叛,因此,我们随时都可能遭遇人生的虚无感和幻灭感。其实,人生的意义有待我们每一个人各自去寻找。不过,这种对人生意义的寻找,不是去“发现”本来就存在的意义,而是去“发明”或许原本就不存在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去创造人生的意义。这个不断经受考验、抵抗诱惑、对抗人生意义虚无和幻灭的过程,就是人生的修行过程。我们未来的人生必将继续走在这条不断修行的道路上。
再次,人生的幸福源于内心的充盈和对生活本身的热爱。作为传播研究院的一员,我们矢志把传播快乐和研究幸福作为我们的人生使命。为此,我们自己首先要快乐和幸福。摇滚乐人约翰·列侬曾向世人宣告:快乐,不只是人生的关键,而且是人生的志愿和梦想。作为一种高级、深刻而持久的快乐,幸福更应该成为我们传媒人所追求的目标。那么,人生的幸福之源在哪里?在一个数字技术和社交媒体日益发达的时代,无论我们拥有多少好友、多少社群和多广的朋友圈,人因为越来越独立而趋于原子化生存。在未来人生道路上,我们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成长,让内心足够充盈和自足,才能忍受孤独和寂寞。
正如杨绛先生所忠告的:我们无需渴望命运的波澜,也不必期盼外界的认可,因为到最后我们会发现、会知道,人生最曼妙的风景,乃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换言之,人生的幸福不可外求于或维系在他人或它事、它物上。泰戈尔说:快乐很简单。其实,幸福也很简单——也不复杂,也不困难。我们只要热爱生活本身就好,而不必去求索生活以外的东西(诸如功名利禄等)。热爱即纯粹的喜欢(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喜欢:为喜欢而喜欢),而喜欢就是性之所近,就是与自己最相宜。
热爱生活,即融身于生活、与生活本身融为一体,做“生活家”,从而做到随时随地地品味和享受生活本身赋予的情趣、意趣和乐趣。你们热爱学术,你们追求事业。但在未来,你们可以失去一切,唯独不能丧失对生活本身的热爱!这就是我代表我们的老师对你们最后的临别赠言。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