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王新宇
2024年6月20日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2022级出版专业的硕士毕业生王新宇,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发言。今天,是终点。我们即将撷取知识的果实,获得研究生学位。今天,也是起点,我们即将承载着我们学习与生活的点点滴滴,踏上新的征程。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2024届全体毕业同学向辛勤培育我们的领导、学院老师致以崇高的意与感谢!
驻足回首,“开拓进取”“永远充满热情”“不给自己设限”是贯穿我学习生活的关键词。那年的金秋九月,我们带着家人的千叮万嘱,怀揣着憧憬与激动,走进了中传校园,成为了小白杨。也是从那一刻起,1教、48教、大阅城、钢琴湖开始布满我们的脚印,见证我们的成长。我们与学校、学院同发展、共进步。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己经在这里领略了数个春夏秋冬,即将离校,这不禁让我感慨万千。我还记得,初次听说“数字出版”时,我满腹疑惑。我也记得,我深入了解“数字出版”之后的豁然开朗。今天,我想简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中国传媒大学,在传播研究院的“求知”故事。
众所周知,传统的编辑出版讲究“博”与“专”,需要编辑们做一个“杂家”,而作为传统出版业与数字媒体技术融合产物的数字出版亦是如此。这一本质也就要求数字出版做的研究既要“继承”,又要“扬弃”,更要做到“交叉”。但是,打破“单线程”的固定思维,做好交叉研究并非易事。就我而言,我在一开始由于对出版领域缺乏前沿且深入的认识,只是简单地将“数字出版”理解为“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的编辑出版”的简单加法之和,并没有深刻把握其背后的学科联系,这直接催生了我的学习惰性。
不过幸运的是,在与导师和学院老师的沟通交流中,我的理解愈发成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时代动向,学习前沿新知。也得益于传播研究院松弛有度的培养计划和科学的课程安排,我打破了我本科时期认为传统文科类专业“脱离实际”的刻板印象。“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编辑出版理论”等理论课程的开展,让我丰富了自身的理论学识,另辟蹊径地了解了主题出版物等主旋律作品,愈发真切地理解 “传媒的喉舌功能”。此外,通过学习“编辑出版流程”“数字出版与技术”等实操课,我更加系统地了解了出版全流程,不再是“纸上谈兵”了。
在诸多文学作品中,“白杨树”都代表着“坚韧”“追求上进”,而我们中传学子一直以“小白杨”自居,自然也是体现了这些特质。学院的老师们平易近人,和他们相处,总有“如沐春风”之感。得益于在“学工办”和“教学办”的实习经历,我才能够早早实现自己的出版梦。也多亏了办公室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我也更加积极主动地帮助身边的同学,例如在宿舍等场所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求职感悟。我坚信,在未来,我将持续在出版领域发光发热,站好每一班岗,立志为读者提供最优质的出版物作品。
对发展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奋斗篇章。回顾2023年,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落实了《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带动出版业迈出坚实步伐。展望未来,数字出版将不忘初心,继续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催生属于本行业的新质生产力,以技术应用创新和管理机制创新为发展动能,推动构建数字出版的新发展模式和新业务生态。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手中,我们需要构建更加高效的数字出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格局。英国知名出版人吉尔·戴维斯在其著作《我是编辑高手》中有一章,标题就叫“编辑难,难如登天。” 毋庸置疑,出版业的不断发展促使编辑角色的转变。数字出版此时站在时代风口迅猛发展。
作为出版人,我们一方面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追求文化、信仰科学、培养高尚的道德和美好的情操,做到思想进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一身正气。此外,我们也应该培育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以更好地满足媒体融合环境对我们出版人才的要求,推动出版产业可持续发展,力求把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还记得在开学典礼时,徐滔师姐说过,“我们如果不重视甚至是忽略了春天的播种,怎敢去奢求秋天有收获呢?我们每个年龄段都有这个年龄段最重要的事情,理财的最好方式便是提升自己。”
与大家共勉,“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当实干家,在新时代新征程创造令世人刮目相看的崭新奇迹!”与大家共勉,“溯历史,颂英雄,增自信,擎火炬。”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