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3月29日下午
“国际传播、中国声音:
培育国际化人才路径探索”论坛
在中国传媒大学学术中心举行
3月29日,中国传媒大学就业育人大会暨面向人工智能就业创业论坛在京举行。下午,系列论坛“国际传播、中国声音:培育国际化人才路径探索”作为此次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术中心V10报告厅顺利举办。本次系列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工作部(处)主办,电视学院承办,新闻学院、传播研究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与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共同协办。
▲参加论坛的嘉宾合影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机遇与挑战。本次论坛围绕“AIGC冲击下的国际传播业态变革与人才需求展望”与“人工智能时代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与新方向”两项主旨议题,邀请来自业界的多位专家开展深入讨论。
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国日报社、北京广播电视台、环球时报、中国石化报社、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等8家央媒央企单位的10余位领导嘉宾进行了经验交流与观点分享。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胡芳、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传播研究院党委书记付长海、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武楠、电视学院党委副书记程素琴、传播研究院党委副书记赵丹、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娇、传媒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娟等学院领导和教师,以及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国际传播白杨班学生代表在现场参与论坛。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主持。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主持论坛
论坛一围绕“AIGC冲击下的国际传播业态变革与人才需求展望”主题,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环球节目中心采访部主任沈小蒙基于CGTN的工作现状,从“知内知外”“语言与专业”“实践与创新”与“情怀与情商”四个方面探讨国际传播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她指出,面对AIGC的兴起,新闻传播行业需要积极拥抱技术进步,培养秉持家国情怀、心理素质强大的国际传播人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环球节目中心采访部主任 沈小蒙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视频创作部副主任陈晓夏以《人工智能加速向新》为题,从央视频运用AIGC进行内容生产的相关成果出发,介绍了AIGC发展的现状与限制。他指出,新传学子需要提高AIGC学习能力,不断培养新质生产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视频创作部副主任 陈晓夏
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经济新闻采编室副主任张钟凯介绍了新华社运用AIGC赋能国际传播的相关情况。他认为,在AIGC冲击下,国际传播人才更需要扎实专业基本功、丰富内容文本与加强话语创新。在学习新工具、新平台的同时,不能忽视国际传播基本理念和专业训练,提高对AIGC工具使用效果的审美和核查能力。
▲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经济新闻采编室副主任 张钟凯
北京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李烨从工作实践出发,介绍对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认识。他提出,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熟悉内容,又要熟悉技术。国际传播人才需要学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内宣和外宣上的要求,放眼国际、立足国内,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北京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 李烨
新华社摄影部记者、卢烨工作室负责人卢烨提出,在AIGC冲击下,国际传播领域中传播者的任务、传播路径的逻辑与传播的风险发生改变。他认为,面对AIGC带来的新变化,国际传播人才需要成为传播内容的生产者和分发者、AIGC的技术开发者与AIGC的监管者,不断提升适应性、贴近性和应变能力。
▲新华社摄影部记者、卢烨工作室负责人 卢烨
论坛二围绕“人工智能时代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与新方向”主题,与会嘉宾进行了观点交流。
中国新闻社办公室主任、人力资源管理中心主任杨燕芳用“数量多”“质量高”和“效果好”三个关键词总结中国新闻社与中国传媒大学的合作关系。她认为,中新社在未来要完成打造优质外宣产品、拓展布局加强保障与丰富创新融媒产品体系的重点任务。围绕人工智能时代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她提出要加强政治教育,加强实践教育,不断培养全方位的国际传播人才。
▲中国新闻社办公室主任、人力资源管理中心主任 杨燕芳
中国日报社办公室秘书处副处长、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郭书含表示,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中需要注重“四个融合”,即政治素养与职业素养的融合、中国视角与世界格局的融合、内容为王与技术赋能的融合、数据思维与共情能力的融合,要加强人才培养的前瞻谋划、强化人才培养的政治引领、综合能力素养与新媒体业务能力。
▲中国日报社办公室秘书处副处长、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郭书含
环球时报英文版编委曹思琦基于案例与实践,从Sora谈起AI全面应用之年的新变化,从“AI+媒体”“AI+未来”的角度分析AI技术与国际传播的结合。她介绍了现阶段媒体应用AI的三个领域:采编流程的辅助与增强、内容自动化创作与拓展以及个性化专属大模型训练。她认为,国际传播人才在熟悉主流AI工具的同时,需要从不同渠道收集一手AI信息。
▲环球时报英文版编委 曹思琦
中国石化报社国际传播部主任周芳分享了以“全球话”讲“全球化”的央企新期待。她从构建国际传播媒体矩阵、借助国际交流扩大影响、讲好多元文化融合故事与拓展人才实践成长平台四个层面介绍了央企国际传播的实践探索。她指出,国际传播人才需要具备传播洞察力、传播创新力、传播协同力、传播行动力与传播影响力,期待校企“双向奔赴”共同培育应用型人才。
▲中国石化报社国际传播部主任 周芳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部海外传播负责人王淇分享了央企做海外传播工作的最大优势。她认为,央企持续发挥自身的故事优势与融入优势,以企业品牌认同推动民心相通。她指出,通过举办海外传播人才培训班、打造“建证星光”国际传播海外实习基地、推进“海星培养计划”打造海外网红员工的方法培养企业需要的国际传播人才,并通过开展中国建筑可持续战略品牌项目——“鲁班工匠计划”,赋能当地行业国际化人才发展需求。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部海外传播负责人 王淇
在现场交流环节中,来自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国际传播白杨班学生代表就人工智能冲击下新闻传播业态面临的挑战与国际传播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讲述了自己的切身体会,并与现场嘉宾展开了深入地探讨与交流。论坛基于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新方向进行了路径探索,中国传媒大学将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浪潮下国际传播生态变革与人才职能身份转变的挑战,紧跟时代潮流,拓展前瞻视角,强化国际传播人才的技术运用、专业能力、政治素养与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与创新型的国际传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