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传媒坊调研成果展示 | 来华留学生利用社交媒体对外传播中国故事的意愿和行为研究

时间:2024-12-22浏览:10

团队成员:王越龙、胡警丹、陈昕瑶、张驰

指导老师:康秋洁

 2021年5月31日,习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如何更好地吸纳不同群体进行中国故事的讲述与传播,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一环。

早在2023年9月份,调研小组成员们就已经开启了本项研究的田野记录。在经过近一年的积累后,调研小组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方向:通过调研北京市来华留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探究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中国故事内容的特征及趋势,进一步分析何种因素影响分享中国故事的意愿和行为,从鲜活的实践案例中总结未来以留学生群体视角传播中国故事的启示。围绕着上述主题,调研小组于2024年6月至8月,在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调研留影


北京语言大学调研留影


调研的过程同时也是身体力行进行二次甚至多次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事实上,经过一年多的调研,我们与广大留学生的关系,已超越了“主客二分”的研究关系,成为了能坐在一块谈天说地的好朋友,彼此之间建立了十分真挚的友谊。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常常有留学生朋友握着我们的手,饱含深情地坦白:“我在你们身上,看到了中国青年一代的模样,更看到了未来中国在世界上的模样。而这个样子,我很喜欢。”每当这时,我们都备受感动,回复道“恰恰是在你和我,在我们的友谊中,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未来!”


高校国际文化节调研留影


看似有趣的调研,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起初,我们尝试通过各个意见领袖线上派发问卷,但收效不大,加之假期留学生多数已回国,导致调研过程一度搁置。然而,我们并不甘心就此让研究“流产”。经过商讨,我们将问卷从“线上派发”转由“线下地推”。于是,团队全员带着“破釜沉舟”的心态,进入北语、北二外等陌生的校园环境,向路上陌生的留学生搭讪并邀请他们填写问卷。然而,这种调研方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尴尬难堪,反而出乎意料的高效和高质量。同时,我们发现,众多留学生同样也有着与中国学生交流的强烈愿望,只是缺乏主动沟通的勇气。这时,但凡有一句“Hello!”,迎接你的将会是一段有趣的对话,甚至是一段崭新的友谊。


采访意大利朋友


对外传播是一个无比广阔的天地。正如大地传媒坊所主张的“越靠近基层,越接近真理”,只有广泛而深入地跟外国群众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所知所想所忧,才能知道如何让我们的中国故事站得住、传得远、听得进。实际上,来华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生活所遭遇的困难不止一星半点,其背后多元丰富的诉求和结构之间的张力,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去跟更多人交谈,发展更多崭新而有趣的新课题,勇敢地走入灿烂而鲜活的世界。


带领留学生参观故宫



调研是一种行动,而我们一直在路上。团队第一次正式出发是前往昌平参加一场主题为“Youth of China” 国际青年活动。会议邀请了五位演讲嘉宾,他们在各自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包含从国际学生的日常生活到中国可持续商业的实践探索,他们分享如何在一个全新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中克服种种挑战,探索是何种力量使得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们能够紧密团结、携手共进,探讨气候问题等。对于作为青年的我们而言,我们缺少互动讨论公共议题的经验,更不用说参加以留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会议。这一次的会议过程中,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与访谈对象的“关系”,而是投身于社会行动的参与感。在在时长为三个多小时的会议里,我们虽然是听众,但也是整个青年行动的一部分,在嘉宾分享的过程中思考、交流,思考如何推进气候变化、跨文化交流等议题。


参与上合组织青年论坛


在后续的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在行动的路上。在访谈时,我们不仅访谈我们需要的信息,也和受访者谈论他的生活困境和困惑,和他们一起探讨解决之道;而我们在寻找留学生填问卷的同时,我们也在此过程中帮助他们解决生活的小麻烦,并交流看法。在调研的这项行动中,我们努力了解并帮助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


调研发现,社交媒体在缓解文化震荡、促进跨文化适应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国内外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的差异可能会影响留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意愿,如使用中国社交媒体时遇到的语言翻译障碍、功能繁多赘余、授权条款复杂等问题;社会活动形式对内容发布的影响,如组织化的研学旅行与实践能够成为留学生共同发布和分享的话题;此外,在华美食、美景等生活瞬间与组织化研学旅行成为留学生共同分享的话题,熟练使用中文、中国本地的社会支持、有关中国文化的具身实践和情感共鸣是促进分享行为的关键,但目前的涉及深层次价值观念的交流平台和契机十分匮乏等等。

对此,调研小组在完成调研任务的基础上,身体力行进入跨文化传播一线,在微信公众号上持续为留学生提供一站式生活信息指南及帮助,至今已发布近30篇文章,关注数近300人,单类推文最高阅读量近3000。此外,举办文化沙龙、观光研学、美食鉴赏等20余场跨文化交流活动,累计帮助近20个国家的50余名留学生解决来华学习、生活、求职等一系列困扰,收获众多留学生的赞赏和支持。


带领欧洲留学生参观中山公园“相亲角”



来华留学生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活动不仅反映了个人的跨文化适应过程,也为突破传统“外宣”型国际传播思维和困局提供了新思路。

实践团认为,突破困局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大规模、高质量的来华留学事业,建设以来华留学生为目标受众的,高效、全面的内向公共外交体系,培育更多知华、友华、爱华的留学生,由内而外,实现中国故事的精准化、深度化、持久化传播。

在语言方面,一方面可以通过提供优质、创意性的语言课程和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帮助留学生提高中文水平。另一方面,加强中国学生外语能力培养,降低中外学生沟通成本。鼓励双方结合自身经历,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中国故事,以此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在社会支持方面,一是建立综合支持体系,围绕学校、政府、孔子学院、大使馆、留学生会等官方资源,整合留学中介、学生社团、民间交流协会、跨文化传播平台、留学生朋友圈网络等非官方资源,构筑全方位的支持体系,为来华留学生提供国情教育、来华留学常识普及、文化研学体验、国际传播赛事等跨文化实践支持。二是根据留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如语言培训、文化适应辅导、内容创作指导、人际网络拓展、职业发展规划等,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服务。

在具身实践方面,留学生培养不应只囿于课堂以及学校,应该更多地开展课外实地调研,以有显著发展成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以及拥有特殊风土人情的城市和地点为主要抓手,带领留学生队伍更深刻地认识中国、体会中国。

在跨文化传播的语境下,人人都是“外交官”。建立全面而高效的内向公共外交体系,鼓励留学生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结合具有理性认同和情感共鸣的他者视角去讲述中国故事、中华文化,方可进一步提升中国故事的传播力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