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研究院新闻

作品汇报 | 2019年中传+北印暑期班结课仪式全记录

来源:传播研究院;时间:2019-07-21


7月上旬,由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与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联合承办的“数字时代编辑出版暑期班”与“数字时代新闻传播暑期班”正式落下帷幕。两个暑期班在中国传媒大学33号楼第一阶梯教室共同举办了作品汇报暨结课仪式,72名暑期班学员共分为12个小组,依次汇报了他们高效率完成的结课作品。短短五天时间里,传播君见证了两个专业的思维碰撞、两所高校师生的智慧交融。

  

如果说前期的学习与参访是暑期班知识的“输入”,那么此次暑期班的最后一个挑战——学员实践作品工作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策划案创作,就是检验暑期班成果的知识“输出”。从策划到结业,以李舒院长和陈丹院长为首的两校教师团队历经一个多月,终于见证了暑期班“吹尽狂沙始到金”。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策划案作品汇报

  

主持人


中国传媒大学暑期班负责人丁岩妍

  

点评教师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李舒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陈丹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院长任孟山

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博士生导师李频

  

指导教师

  

北京印刷学院编辑出版暑期班负责人谷征

编辑出版暑期班班主任陈文沁

新闻传播暑期班班主任薛宝琴

  


想知道学员们呈现了怎样的惊喜?

下面,就是各组学员的Show Time!

  

Part A

编辑出版暑期班作品展示

  

第一组

中国风电影海报三十年纪念

  

形式:纸质书

组员:程怡铭、程文、杨牧意(中传)

      王丹阳、徐超颖、刘畅(北印)

  

第二组

行走四九城Vlog

  

形式:Vlog

组员:门方圆、付成敏、谢予嘉(中传)

      罗灏、秦阳、张萌(北印)

  

第三组

见信如晤:那年我是一个兵

  

形式:纸质书+电子书

组员:马雨晨、王梦娇、王香力(中传)

      高欢、姜旭、黄葵蓉(北印)

  

第四组

国礼·十二记

  

形式:纪录片

组员:赵志华、杨鹏岳、李娜(中传)

      朱椰琳、和晓应、陈逸轩(北印)

  

第五组

藏在100幅名画里的古代中国

  

形式:纸质书

组员:方庆乔、岳超(中传)

      刘治禹、宋晓璐、宋柳、曾明(北印)

  

第六组


古代【爱豆】风云榜

  

形式:纸质书+有声书+电子书+网站

组员:楚晓倩、赵慧(中传)

      景蕻涠、闫泽芸、张霞、张凯璇(北印)

  

Part B

新闻传播暑期班作品展示

  

第一组

国庆献礼:北京光影十年

  

形式:VR/AR展览+H5/宣传片

组员:郑一璐、孙维庆(中传)

      蔡倬逸、意如贵、闫亚坤、张钟浩(北印)

  

第二组

“机上绘画”——江南缂丝工艺

  

形式:系列短视频

组员:刘嘉文、张天馨(中传)

      郭奥博、陈翔宇、马赟赟、汤文蓉(北印)

  

第三组

#Vlog#自从外国人来到中国代购

  

形式:Vlog

组员:李晓盼、单文怡(中传)

      丁勃文、王晨、李茹、王泽宇(北印)

  

第四组

中国环保形象的对外传播——

中国实行垃圾分类活动

  

形式:系列短视频

组员:邹伯涵、陶凯伦(中传)

      邓乐乐、王晓彤、封文璇、姜鑫(北印)

  

第五组

游戏中国·宝莲灯

  

形式:游戏改编

组员:谭静玲、胡慧(中传)

      亢姿爽、刘笑扬、闫森、朴莹(北印)

  

第六组

国漫外交:中国故事的全新讲述——

《非人哉》为例

  

形式:国漫研究

组员:李金倩、迟海燕(中传)

      金涵、关灵姝、徐芳(北印)

  

纸质书、电子书、有声书;纪录片、Vlog、宣传片;H5、VR、AR;漫画、游戏、展览……各组的作品可谓精彩纷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引发了现场学员们的热烈探讨,也不时令四位点评教师直呼“惊艳”。四位老师对各组作品依次给予了精到的点评,既赞许了同学们的才华与巧思,亦对其可完善之处加以点拨。传播君作为课代表,早就替大家做好了笔记(●°u°●) 」拿出我的小本本,和大家一起看金句~

  

“在同学们的展示中,我看到了你们对于全媒体充分的理解与运用。”

  

                                    ——李舒老师

  

“图、文、声、影,同学们的选题视野新颖,但在多样的形式之外,更要关注精神内核。”

  

                                    ——陈丹老师

  

“用窄化的思维做宏大的主题。”

  

                                 ——任孟山老师

  

“你们拥有思想领域的才气,但更需要追求深刻准确的功力。”

  

                                    ——李频老师

  

现场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认真倾听

  

随后,来自北京印刷学院17级出版专硕的秦阳同学、来自中国传媒大学17级国际新闻专业的迟海燕同学分别作为此次编辑出版与新闻传播暑期班的学生代表发言。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研二学生,能进课堂的机会越来越少,因而此次暑期班对我而言弥足珍贵。在这里我了解了媒介的物质性、做书背后的有趣故事,以及现代出版社对于融媒体的种种探索……十分感谢暑期班给我们两校同学提供了交流的机会,让我认识了许多优秀的小伙伴。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和我的组员一起,把我们最终的结课选题付诸实践。暑期班虽然结束了,但这是我们两校同学更多交流的开始。”

  

                                    ——秦阳同学

  

  

“在此次暑期班里,我既是一名参与者,也是一名记录者。无论是参访,还是上课,都留下了无数令人难忘的瞬间,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要数参观校史馆的那天我们一起淋过的瓢泼大雨……感谢暑期班,让我们习得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满满的友谊。愿大家都能不负盛夏,不负好时光!”

  

                                 ——迟海燕同学

  

这次暑期班既是对个人学识的丰富与提升,更是一次加强其团队协作精神的历练。在拓宽视野的同时积累知识,在收获友谊的同时感受成长,暑期班的学员们做到了!12个作品,是12个团队的智慧结晶。最终,任孟山老师公布了此次暑期编辑出版暑期班与新闻传播暑期班的优秀团队,并由李舒老师、陈丹老师为其颁发证书。来自两个学校、两个专业的四位暑期班班长,代表72名暑期班学员领取了结业证书。

  

编辑出版暑期班优秀团队——第六组

“古代爱豆风云榜”

  

新闻传播暑期班优秀团队——第一组

“国庆献礼:北京光影十年”

  



暑期班班长领取结业证书

  

在结课仪式的尾声,李舒老师与陈丹老师分别致辞。

  

  

“这是中传与北印首次手拉手搭建暑期班这样一个平台,首先要祝贺大家经过五天的学习顺利结业。在结业之际,我想给大家送上几点期望。

  

第一,希望大家都能不忘本来。未来大家都是传媒领域、出版行业的实践者、思考者、引领者,无论时代和社会环境怎样变化,无论媒介格局与形态怎样变化,都希望大家能发挥各自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引领作用,把我们这个行业的作用发挥到位。

  

第二,希望我们可以通过暑期班加强往来。这里的“往来”不仅指空间上、行为上,更是指思想上、观念上。系统的开放性是系统保持活力的源泉所在。希望两校同学彼此分享思想,交流观念,一起把研究生生涯、学术视野、理论高度提升到新的水平。

  

第三,希望大家都能着眼于未来。时代发展很快,对于新的观点、认识,乃至生活中的时尚、流行语,大家不是跟随者,而是创造的主体。借用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的一句话‘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希望你们都能发挥自己的智慧与才华,在各自的职业生涯中创造更美好、更精彩的未来!”

  

——李舒老师

  

  

“有一首歌叫《盛夏的果实》,而我们在七月的盛夏时节,用五天时间,也同样收获了一颗沉甸甸的果实。刚才李舒老师送上了三点期望,那么现在我想讲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高效。暑期班从策划到结业历时一个月,其中种种沟通协调与策划实施,都体现出了双方团队的高水平。在短短五天的课程中,大家收获了多样的成果,并在今天丁岩妍老师的组织下得以高效展示。

  

第二个关键词:融合。首先是中传和北印两个学校、新闻传播与编辑出版两个专业的融合。其次是暑期班这个‘大家庭’中师生的融合。此外还有成果形式的多元融合。

  

第三个关键词:收获。大家不仅收获了知识、研究方法,更收获了友谊与交流的机会。希望能将大家的作品集结成册,成为我们首届暑期班的成果。

  

感谢中传传播研究院的老师们精心的设计、专业的组织与高水平的内容策划;感谢两校的同学们,牺牲了五天的假期时间,相聚于此。但我相信大家一定都觉得不虚此行。我们会争取把暑期班做成品牌,为学生们搭建更多交流的渠道和平台。

  

——陈丹老师

  

正如老师与学员们所讲,暑期班的结束画下的并非代表终止的句号,而是期待精彩的逗号。相信未来,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与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还会继续为师生搭建更多合作与交流的平台,来年的暑期班也会再度接力,延续今年的累累硕果。

  

祝愿两校携手共进,友谊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