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关于我们
    • 学院简介
    • 学院领导
      • 学院领导
    • 行政机构
    • 学者风采
      • 二级教授
      • 教授/研究员
      • 副教授/副研究员/副编审
      • 讲师/编辑
  • 学生培养
    • 学位管理
    • 毕业设计
    • IMIC项目
    • Communication studies PhD
  • 学术研究
    • 学术活动
    • 学术成果
    • 学术资源
  • 党群工作
  • 国际合作
    • 国际学术交流
    • 国际访问学者
    • 国际交流管理

学者风采

  • 二级教授
  • 教授/研究员
  • 副教授/副研究员/副编审
  • 讲师/编辑
  • 陈卫星
    陈卫星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传播研究院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法国阿尔卑斯大学信息传播学博士。曾任教于暨南大学新闻系,2000年调任中国传媒大学。曾任法国巴黎《欧中经贸》杂志主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国际传播客座教授、法国洛林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委员会创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特聘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传播学历史与理论、媒介学等。发表论文《传播学叙事的历史学技艺》《媒介域的方法论意义》等50余篇。出版著作《传播的观念》、译著《普通媒介学教程》等11部。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6项。一、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1.传播学叙事的历史学技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2.媒介域的方法论意义[J].国际新闻界,2018(02)3.新媒体的媒介学问题[J].南京社会科学,2016(02)4.传播与媒介域:另一种历史阐释[J].全球传媒学刊,2015(03)5.媒介学:观念与命题——关于媒介学的学术对谈[J].南京社会科,2015(04)6.从漂浮的能指到符号的资本—
  • 陈文沁
    陈文沁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和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双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欧洲传播研究、跨文化传播。发表论文《传播主权与地缘政治博弈:塞尔维亚传媒业研究》《不对称性依赖与“链接报酬”:数媒时代欧洲传媒业研究》等10余篇。出版著作《当代中国记者群体》《政治传播》2部,主持并参与国家广电总局课题、北京市政府重大项目、深圳市政府重大项目、外交部非洲司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课题等。一、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英文Digitods’ digital media uses and parental mediation: an urban-rural comparison study in China,IAMCR, June 2021.中文:1.《工学整合的融媒新闻实践教学》,《青年记者》,2021年11月下2.《传播主权与地缘政治博弈:塞尔维亚传媒业研究》,《传媒》,2021年11月下3.《不对称性依赖与“链接报酬”:数媒时代欧洲传媒业研究》,《现代出版》,2021年第4期4.《老龄化社会中的数字鸿沟与数字赋能》《青年记者》,2020年9月上5.《欧美新闻媒体视频生产的三大动向》,《传媒》,20
  • 丁岩妍
    丁岩妍讲师。北京大学文化人类学博士。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民族文化传播、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融媒体传播、全球传播。发表论文《社会科学范式建立的可能性与条件》《社会科学在什么意义上能够成为科学》等7篇。出版著作《国际贸易竞争中的技术条件和文化动因》《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等4部。主持或参与项目“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影像志”“对世界贸易组织的国际人类学研究”等4项。一、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中文:1.社会科学范式建立的可能性与条件。文化遗产研究,2018年第10期。2.“社会科学在什么意义上能够成为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民族研究,2017年第2期。3.文化人类学与“一带一路”。中外文化与文论,2015年第31期。4.WTO总干事任命运作机制的人类学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5.一个反例引出的文化科学革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6.自相矛盾的“社会事实”。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7.《人类学视角下的WTO运作机制》,博士学位论文二、专著:1.译著《博茨瓦纳的风俗与文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
  • 甘露
    甘露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应用新闻学、媒介融合、国际传播。发表论文The EU in Chinese Print Media: Mapping the Image、《中国广电新闻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策略研究》等7篇。出版著作《欧洲传媒概览:结构•政策•研究》《欧洲优秀电视节目模式解析》等4部。主持或参与项目“中国对欧传播效果与策略研究”“应对公共危机的融媒体报道策略研究”等10余项。一、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英文:1.The EU in Chinese Print Media: Mapping the Image,NFG工作论文系列第7篇,2013年10月在德国出版。中文:1.中国广电新闻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策略研究。大学(研究版),2018年11期,44-51页。2.移动媒体影响法国人媒体接触习惯研究。传媒,2017年23期,57-59页。3.新媒体时代的欧洲传统媒体。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4月22日,B07版。4.法国图书出口产业链构成分析。现代出版,2014年第06期,74-77页。5.海外华文网站在我国对外传播中的比较优势研析。新闻界,201
  • 甘露简介
    2001年湖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新闻专业本科毕业,2004年、2007年分别获得中国人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现为现为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传播学院欧洲传媒研究中心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应用新闻学、媒介融合、危机报道与传播。主要论著有:《欧洲优秀电视节目模式解析》,第二作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版(即将出版)。《北京奥运国际传播效果研究》课题报告,国际奥委会课题,2009年结项,负责中国纸媒、网络媒体的奥运报道效果研究。《应用新闻学•原理与案例(第1卷):新闻资源开发设计》,第二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应用新闻学•原理与案例(第3卷):新闻整合展示与增值》,第二作者,中国人民大出版社2007年版。参与的科研项目有:“境外中文网络媒体发展与我国对外传播策略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主要成员。“中国广电产业与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以欧洲视听传媒业双轨制为鉴”,广电总局社科重点项目,重要成员。“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国家软实力的关系研究——以欧华社会为例”,国务院侨办一般项目,重要成员。“欧洲优秀电视节目模式研究”,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省级重点项目,主要成员。“应用
  • 耿益群
    1.个人简介:耿益群,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传播研究院传媒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比较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先后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做访问学者,进行媒介素养教师培训、文化研究和新媒体领域的研究。访学期间曾对比利时和美国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媒介素养教育状况做实地考察,并就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开展合作与交流。在科研方面,曾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在内的多项科研课题,并参与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级重点课题和省部级课题等20多项的研究。本人主持的国家级科研课题成果获北京市第六届科研成果二等奖。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出版著作5部,译著2部。目前主要从事媒介素养、媒介与青少年、视觉文化、国际传播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2.主要研究领域:媒介素养教育、比较教育、国际传播。3.主要著作:《研究型大学教师绩效评价制度研究》(专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版。《自由与和谐——大学教师学术生态研究》(专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美国研究型大学学术职业制度环境研究》
  • 顾铁军
    顾铁军,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美国文学方向)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教学和研究领域是区域跨文化传播、翻译传播学、影视翻译与制作、英美文学、世界文学、中外文化比较。2013年至2019年在巴西南大河州联邦大学孔子学院担任中方院长,从事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工作。1987年5月至1989年5月在中国文化书院开办的“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班”学习。1990年8月参加了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应用语言学”培训班。2000年9月至2001年6月在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学习西方哲学和西方宗教哲学。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在巴西南大河州联邦大学文学院做访问学者,学习巴西文化和巴西文学。长期从事影视译制导演和对白台本翻译创作,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被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译制中心聘为“艺术监制”,担任译制导演的作品有《心动的感觉》《冥河世界》《黑客隐现》《爱的轮回》等;担任对白台本翻译的译制作品有《指环王-王者无敌》《星球大战-西斯的反击》《雾都孤儿》《幻影战士》《烈火雄心》等。2005年8月,担任台本翻译的美国电影《亚瑟王》获得第十一届华表奖优秀译制片
  • 龚伟亮
    龚伟亮:中国传媒大学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男,博士,1981年生,山东青岛人,有法学(北京林业大学本科,2001-2005)、戏剧(中国传媒大学硕士,2007-2009)、传播学(中国传媒大学博士,2009-2013)学历,并有在互联网公司百度工作经历(2007)。代表性论文包括《传播学的双重公共性问题与公共传播学的“诞生”》、《碎片·炮灰·资本体质与文化政治——电视剧与当代文化》、《乡土文化复兴与中国软实力建设》、《乡村主体性与农民文化自信:乡村春晚的启示》等,译著有《社会契约论》。
  • 黄典林
    黄典林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留学生导师。麦考瑞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双博士。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新闻传播理论、文化研究、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等。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多篇评论文章。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30篇。出版著作4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斯图亚特·霍尔传播思想研究”等课题。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英文:Social Media and Activism of Grassroots NGOs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Love Save Pneumoconiosis, in Kent, M., Ellis, K., Xu, J.(eds). CHINESE SOCIAL MEDIA: SOCI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S, Routledge, 2018.法文:Continuité du pouvoir et recherche de rente des médias en Chine et Russie, Hermès,
  • 黄建
    黄建,讲师,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效果研究、电视收视率研究以及网络舆情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1.大数据视角下线上图书营销因素的实证研究——以京东平台的图书评论为例。现代出版,2019年第4期,62-65页。2.广电行业和IT行业员工敬业度比较——以18个基层团队为例。东南传播,2012年第8期,1-3页。3.我国基层员工敬业情况调查——以国内8个城市30个基层团队为例。商业文化(上半月),2012年第3期,185-186页。4.媒介融合环境下网站分析的相关问题探析。科技风,2010年第2期,208页。
  • 贾乐蓉
    贾乐蓉教授、硕士生导师。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新闻学博士。现任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学报(新闻卷)》编委,中国新闻史学会会员、中国新闻史外新史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外国新闻传播史、国际传播、俄罗斯大众传媒研究。在国内外重点期刊发表论文《共产国际对建党前后中共报刊出版影响的考察》《俄罗斯高等新闻教育:历史溯源、变迁及特点》等10余篇。出版著作《互联网与中国网络媒体》《当代俄罗斯大众传媒研究》。参与国内外多个科研课题。一、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俄文:1.《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е Китая и России в сфере массовой информации: от подхода «Россия как модель для подражания» до равного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Вестник Москов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Серия Журналистика.2020.№2.(第一作者);2.《Модели развития китайских СМИ: особенности современной ситуации》, Извести
  • 康秋洁
    康秋洁,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学博士。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中宣部项目1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研究项目多项,参与北京市新闻办项目1项,参与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等国家重点对外传播工作外媒分析,等等。研究领域:国际新闻、跨文化传播、融合传播、媒体研究等学术经历:2003年9月-2007年7月,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英美语言文化专业,取得学士学位;2007年9月-2009年7月,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国际新闻学专业,取得硕士学位;2010年9月-2013年7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国际新闻学专业,取得博士学位;2013年7月-至今,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学科研工作。代表成果:[1] 康秋洁. 融合创新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以央视网熊猫频道为例.国际传播.2022(04):89-96,8[2] 康秋洁. BBC的两张面孔与双重标准.新闻战线.2021(09):117-118[3] 康秋洁,朱一达.从遥远到贴近:意大利纸媒与中国抗疫.新闻战线.2020(07):111-114[4] 康秋洁,刘锦洋.从情感叙事到审美叙事——技术赋能下电视舞蹈节目的
  • 刘建平
    刘建平,教授,专业方向为国际政治学、国际传播学主要著作:1.《战后中日关系:“不正常”历史的过程与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2.《当代中国史论:实证的知识呈现与思想表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3.《战后东亚的国际传播与地区秩序》,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年。主要论文:1.《苏联、斯大林与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及其体制的确立》2.《毛泽东的美国观与新中国“一边倒”国际战略的形成》3.《野坂参三与中国共产党的日本认识━━新中国对日外交思想探源》4.《新中国1951:农业合作化的决策过程及其政治学意义》5.《战后中日关系之“人民外交”的生成:过程与概念》6.《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的过程及其国际政治学意义》7.《在比较历史研究中理解民族主义:伪问题与真问题》8.《社会冷战论:在政治史、社会史研究中理解中国》9.《从广岛到福岛:日本核灾难的历史学、传播学与政治学》10.《战后中日关系的“钓鱼岛问题”史━━知识生产与传播战略再思考》11.《战后东亚秩序的“帝国”结构原理:从“阵营对抗”到“正常化”》12.《战后日本领土的基本概念、问题发生及其国际处理规范》奖项荣誉:论著《战
  • 刘楠
    刘楠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国家公派留学联合培养博士。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硕士毕业后,先后任央视《社会记录》《新闻调查》记者,《新闻1+1》起名人、主编,搜狐新闻视频部高级主编,腾讯谷雨特约撰稿人、今日头条媒体合作部导师等。主要研究领域:信息素养、乡村传播、媒介社会学等。开设课程《媒介学研究》《传播与社会》《新闻伦理与传媒规制》《非虚构写作与报道》《新媒体写作》《主题写作:乡村与田野》等。学术发表上,在CSSCI期刊《现代传播》《南京社会科学》《中国青年研究》、SSCI期刊《Social Media + Society》等发表三十多篇论文。已出版《寻找白岩松》《新闻撞武侠》《有一种基因叫理想》等书。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等发表多篇文章。出版四本个人专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北京市社科基金习中心重点项目、主持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主持国家重点试验室专项项目等。曾获第七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中国新闻奖、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业论文指导教师奖、搜狐总编辑奖、新浪微创新奖、今日头条优质长文奖、爱故乡非虚构写作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40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1/3 跳转到 

友情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中国传媒大学
  •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化处
  • 中国传媒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 国家新闻出版署
  •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

关于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一号

邮编:100024

版权所有 © 中国传媒大学 / 京ICP 备10039564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1号技术支持: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化处 苏迪科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