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学生培养  IMIC项目

“发展中国家国际传播硕士项目”(IMIC)简介

来源:传播研究院;时间:2019-04-24


项目简介:


发展中国家国际传播硕士项目是商务部和教育部主办的为发展中国家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高端援外培训项目。中国传媒大学是最初承办该项目的六所院校之一。“发展中国家国际传播硕士项目”学制为1年,全英文教学。自2011年起,已毕业7届学生。项目开办以来,已培养来自巴哈马、孟加拉、尼日尔、坦桑尼亚、斯里兰卡、巴基斯坦、马达加斯加、斐济、津巴布韦、缅甸、埃及、牙买加、印度、南非、乌干达、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白俄罗斯、塞尔维亚、波兰、老挝、柬埔寨、尼日利亚、伊拉克、苏丹、桑给巴尔、乌兹别克斯坦等共57个国家的181名高级行政信息管理人员和具有领导潜能的媒体优秀人才,受到了教育部和商务部等部门的表扬。

传播研究院负责该项目的教学组织工作,旨在通过特色教学内容、深入业界实践以及丰富学术交流,打造国际教学品牌,为提升中国国际传播影响力作出贡献。


一、严把教学质量,开拓学术视野

首先,本项目严把教学与学位论文质量,组织全英文讲授的专业课程,教学培养环节强调“国际视野”、“中国经验”及“案例教学”,共开设了3门核心课程和6门选修课程。核心课程包括国际传播、传播学理论以及传播学研究方法。选修课程包括国际新闻、中国传媒、媒介素养、跨文化传播、新媒介研究以及中国文化与汉语。

课程体系设置目标:1)在国际性、本土性和比较性的视阈下探讨信息跨国传播的规律、态势以及对民族国家主权的影响;2)探究科学合理而切实可行的国际传播路径与策略,以实现全球传播语境下的发展中国家(新)媒体传播战略;3) 培养发展中国家中高端的媒体从业人员及媒体行政或业务管理者所需的综合性国际传播建构能力。

其次,组织丰富的学术研讨活动及业界参访与实践,是我们办学的一大亮点,平均每月1-2场国际学者讲座。项目曾邀请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知名学者就各种传播领域主题进行“与国际学者面对面”主题讲座与研讨会: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Giovanna DellOrto博士带来的160年美国国际新闻报道与外交历史的梳理;迈阿密大学传播学院Jyotika Ramaprasad教授结合自己在南非、印度的实地调研,提出“传播推动社会变革”重要结论;英国“BBC新闻在线”、卫报、每日电讯报、华闻周刊、剑桥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组成的媒体访问团与学员之间就英国媒体全球公信力与转型问题进行了激烈探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Andy Ruddock博士所呈现的文化传播议题;以及莫纳什大学大卫·霍姆斯博士所展示的新媒体所带来的传播学发展动向。所举办的学术活动均涉及学界、业界前沿议题,与学员的专业相关度高,学员们总是能深度参与互动讨论。


二、组织业界参访,开拓业界实践

本项目秉持“知行合一”原则,努力为学员提供到业界参访及实践的机会,曾组织学员分别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单位参访。

在国际台的参访过程中,学员不仅与国际台工作人员就国际台广播业务在不同国家落地及同当地媒体合作情况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还到国际台斯瓦西里语、阿拉伯语、豪萨语、泰语、老挝语、缅甸语等频道工作室,与其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流,并亲身感受了中国对外传播的一线工作情况。部分学员还参与了英语部的访谈节目录制。

在新华社工作人员介绍了新华社音视频及网络台的发展情况及发展策略并回答了新华社在非洲、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情况,报道国际事件的政策,以及传递国家形象的方针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学员们还就发展中国家如何赢得国际话语权、新华社与西方新闻通讯社的定位差异、新华社全媒体发展策略等话题进行了交流。

在四达时代集团——中国在非最大的数字电视供应商,集团副总裁顾浔率领人力资源部、海外市场部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学员们的到来,并通过播放集团视频宣传片向学员们介绍了集团的发展历程、核心业务以及未来发展目标。学员们还参观了四达数字电视、节目产品展览大厅、设备研发与内容译制等部门,并与四达时代传媒事业部举行了座谈会,双方就四达时代集团在非洲的业务拓展、受众偏好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积极交流。

参访后,一些学员还选择国际台、新华社、《中国日报》等媒体作为毕业论文研究对象,并与这些媒体建立了采访合作关系。此外,组织参观了“北京国际设计展览”活动,了解新媒体发展动态。最后,为让学员全面了解发展中的中国,毕业前特别组织学员赴河北怀来县、北京延庆农村参访,感受多元中国。


三、提供交流平台,展示学生风采

以国际班学员丰富的业界经验为背景,我们积极为学员创造展示自我、广泛交流的平台。

首先,研究院组织学员参加了在我校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办的“三八节·妇女制作新闻”研讨会,来自坦桑尼亚、巴哈马、卢旺达、印度的4位学员做会议出发言。会后,卢旺达学员白娜(Bernna)还受邀赴中国妇女研究协会发表主题演讲;巴基斯坦的学员阿斯夫参加了“中国物联网与新媒体论坛”并在大会上发言,获得好评。

此外,结合国内国际时事动态,举办学员内部学术研讨活动。在“习近平主席访非中非新闻报道比较”研讨会上,学员分别就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国内媒体就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的报道视角、报道篇幅及报道框架进行了专题发言。在卢旺达大屠杀纪念日举办的“媒体在社会冲突中的媒体职责反思”研讨会上,项目成员卢旺达媒体记者Berna Namata以及卢旺达大学艺术中心主任Gloria Magambo分别就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期间国内及国际媒体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反思。


项目成效:


“发展中国家国际传播硕士项目”在传播研究院的精心培育下,不仅学员们在项目结束前提交了高质量的英语毕业论文,该项目还在传媒业界以及国际范围获得一定的影响力。


一、科学指导,成果丰硕

为确保“发展中国家国际传播硕士项目”获得实效,承办方传播研究院领导高度重视、精心部署,于项目开始后不久即开始进行毕业题目选题工作,并根据选题为学员指定了论文指导教师,确保论文质量。学员们在导师指导下,逐步完成了大纲、初稿,随后经过两次校搞,最终完成了毕业论文的撰写。学员们提交了多篇研究范围覆盖全球57个国家、研究领域囊括国际新闻、国际传播、国家外交、传媒教育等多个传播领域的高质量英语毕业论文。


二、知行合一,产学联合

在项目秉持的“知行合一”培养原则指导下,学员们在完成计划课程的同时还与业界保持紧密联系,许多学员受中国媒体邀请参与到中国对外传播的实际工作中。在国际台的僧伽罗语频道,来自斯里兰卡的学员向祖国同胞介绍自己在中国的经历以及所接触到的中华文化。在四达时代集团,来自坦桑尼亚的学员参与到中国连续剧的斯瓦西里语译制工作。学员们通过将中国媒体的实践经验与项目期间所学传播领域知识结合,提出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领域的成绩与面临的挑战。来自塞尔维亚的学员在分析了国际台两年内对塞广播的内容后,总结出国际台对塞广播的策略,并向国际台提出提升收听率的建议,获得国际台塞尔维亚语频道领导肯定。


三、精心育人,海外关注

在项目的精心培育下,学员们积极反馈学校的培养,桑吉巴尔学员在本国斯瓦西里语主流报纸报道我校学术动态及教育成果。往届毕业生——苏丹广播局哈杰同学,在本国主流报纸发表了10余篇中苏关系的报道,其中包括中国在非洲大陆崛起中的作用中国提升非洲食品安全水平中苏关系源远流长中苏加强农业领域合作,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项目本身也受到了国际媒体的关注:南非The Daily Maverick的记者来我校对本项目进行了专访,发表了专栏《修订中国形象,一个学生,一次努力!》(Fixing China’s image, one African student at a time),高度评价本项目对促进中非交流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