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 2024-06-27
    讲座回顾丨传播大讲堂第八十三期: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电商领域的创新应用
    6月26日下午,阿里研究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柴爱新应邀为传播研究院博士生“信息传播研究专题”课堂,做了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电商领域的创新应用”的线上讲座。讲座由龚伟亮副教授主持。柴爱新围绕人工智能电商创造消费新增量、国内外人工智能电商现状和差异、淘天创新应用实践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探讨了人工智能电商的创新发展,并对其具体应用场景进行深度解析。柴爱新指出,人工智能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驱动力,从应用实例看,AIGC开启“效率革命”,将持续缩短生产和服务的响应链路,据国际咨询机构麦肯锡最新研究报告(The ecomomic potentual of generative AI)显示,2023至2040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为生产力贡献0.1%-0.6%的年增长速率,可能为全球经济增加数万亿美元的价值。在此背景下,数字消费领域或将率先开展人工智能变革,国内外电商平台押注大模型投融资、构建开放生态。近年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横空出世和加速迭代,正在推动智能技术的全面升级和泛在应用,数字消费领域也随之发生新的变化,催生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数字化、智
  • 2024-05-16
    讲座回顾 | 传播大讲堂第八十一期:从机器学习到AIGC:原理与应用
    5月15日下午,开域集团CTO赵宇迪应邀来到传播研究院博士生“信息传播研究专题”课堂,做了题为“从机器学习到AIGC:原理与应用”的讲座。讲座由龚伟亮副教授主持,2023级传播学专业博士生参加。赵宇迪从AIGC技术在开域产品中的应用、AI和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AIGC大模型的技术原理三个方面,从应用分布到技术逻辑全面深入介绍了AIGC的发展。赵宇迪指出,2023年,人类社会进入到AI大模型元年,以GPT4.0、LLaMA2为代表的大模型涌现。赵宇迪介绍了不少当下时新有趣的智能应用。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能创作出以假乱真的视频,但也存在成本高、耗时长的特点。高质量音乐制作平台Suno能够理解歌词的情况下按照不同曲风自动编辑音乐。而在图生软件Animix上传照片、输入描述则可以生成动画,并对画面前后景进行简单处理。但多模态融合依然面临五大技术难题:高性能推理硬件成本、AI幻觉率、图像多语种文字生成、生成内容一致性和文本生成视频。如何降低成本、提高识别能力、拓展多语种应用场景、保持稳定输出以及生成完备可控的视频依然是当前多模态大模型需要攻克的重点。为了让同学们更好了解当前智能技
  • 2024-04-25
    讲座回顾 | 传播大讲堂第七十八期:从信息论角度浅谈无线通信的演进
    4月24日下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巍应邀来到传播研究院博士生“信息传播研究专题”课堂,做了题为“从信息论角度浅谈无线通信的演进”的讲座。讲座由龚伟亮副教授主持,2023级信息传播学专业博士生参加。陈巍教授从“无线通信的发展过程”“5G的关键技术与挑战”以及“6G时代的通信展望”三个方面对授课主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为同学们勾勒出信息社会的发展图景。陈巍教授指出,无线通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烽火报警和飞鸽传书,它们可以被理解为最早的中继通信和移动分集的代表。进入近现代,人类走过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阶段,香农《通信的数学理论》的发表标志着信息论时代的开启。当前我们所处的阶段则可以说是一个无线互联的阶段,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形成了一个广泛交织的通信网络。回顾移动通信的发展,人类在从1G到4G的过程中解决了无线覆盖、数字化、宽带化等问题。5G时代,如何完成人机界面的信息交互是通信系统面临的主要挑战。从技术角度而言,超密集网络、毫米波通信、大规模天线等成为应被重点关注的5G关键技术。至2030年,随着智能反射面、量子通信、太赫兹等的研究进展,与AI、大数据
  • 2023-12-28
    讲座回顾|新时代教材建设的规范要求与创新实践
    12月28日上午,我院“出版专业流程”核心课上,赵丽华副教授邀请高等教育出版社高职综合分社分社长、副编审陈瑛,为23级出版专业硕士生作主题为“新时代教材建设的规范要求与创新实践”讲座。本次讲座旨在向同学们介绍教育出版的政策要求,深化同学们对教育出版的认识,为有志投身教育出版业的同学提供经验参考。讲座合影讲座分为两部分。首先,陈瑛副编审向大家介绍了新时代教材建设的政策。她指出,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首次提出“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强调了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的重要属性、教材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把教材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到新的历史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以及《关于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工作的通知》是新时代教材建设的指引性文件。接着,陈瑛副编审为大家详细介绍了《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重点分析了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坚持党领导、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分别介绍了普通高等院校教材和职业院校教材对教材编写、编者资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她强调:“教材出版非一日、一时之事,需要时
  • 2023-11-22
    讲座回顾|传播大讲堂第七十三期:欧美出版学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版学科建设成就显著,学科意识日益突显,学科体系逐步完善,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出版学界、业界的学科自觉。为推动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体系建设,2023年11月21日,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邀请到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许洁,为“传播大讲堂七十三期”主讲,主题为“欧美出版学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本次讲座由我院李频教授主持,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许洁教授讲座伊始,许洁教授对讲座主题进行了提要说明。讲座内容涵盖了欧美出版学研究的基本脉络、对七个国外出版研究中心的调研、欧美出版学研究的主题维度、欧美出版学研究的特征、iSchools框架下的出版学研究以及对中国出版学研究的启示六个方面。欧美出版学研究的基本脉络许洁教授在全球视野下对欧美出版学进行了纵向梳理。从已有文献来看,欧美出版学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书史和印刷文化的研究,二是近现代出版业中观和宏观层面的研究。从20世纪40-60年代至今,从新目录学到法国年鉴学派的创始,再到《印刷书的诞生》,标志着书籍史研究的开始,许洁教授对其中一些学者的研究以及相关成果作了介绍,如罗伯特·达恩顿、汤普森、莱
  • 2023-11-15
    讲座回顾|传播大讲堂第七十二期:“缝补”只为不朽事——中国出版政府奖获奖图书出版情况分析
    11月14日下午,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编委会主任,《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总编辑,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丁以绣应邀为传播研究院师生做讲座。本次讲座是传播研究院主办的“传播大讲堂系列讲座”第七十二期,由李频教授主持。丁以绣总编主讲讲座伊始,丁总编与同学们分享了他对编辑职业的理解。他认为出版产品的性质决定了编辑是神圣的职业;出版的本质决定了编辑是默默无闻的、无私的、勤勉的职业;编辑也有高光时刻,但就像不是著名作家每一本书都是精品一样,即便是名编辑,也不是所负责的每一本书都是精品。丁总编还与大家分享了刘杲先生对于编辑活动的看法,“编辑活动,以传播文化、服务社会,对文化成果进行加工,锦上添花,拾遗补阙,使其内容更加精辟,形式更加完美。编辑活动,是提高文化传播质量的中心环节。对文化成果的选优加工,构成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讲座现场丁总编分享了他对中国出版政府奖获奖图书的研究心得,按照作者、图书规模、“高产户”、其他(艺术图书)等对中国出版政府奖获奖图书出版情况做分类分析,深刻解析了中国出版政府奖的图书获奖规律以及现中国最高水平图书出版表现出的一些突出特征。并从选题、作者、质量控制和市场营销四个角
  • 2023-11-09
    讲座回顾丨传播大讲堂第七十期:如何做好图书宣传和新媒体营销
    2023年11月8日下午,由传播研究院主办的“传播大讲堂”第七十期在传播研究院120开展。本次讲座由文学博士,副编审,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执行董事(社长)、党委书记、总编辑,北京市金牌阅读推广人宋强老师主讲,主题名为“出版单位新媒体营销的特点和策略”,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王京山教授担任讲座主持人。王京山教授主持宋强老师首先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工作经历为例,从宏观和实务角度提出了他对出版营销界的思考。宋强老师主讲在宏观上,宋强老师提出了当前出版社营销工作的“四个原则”即:“新书宣传与畅销书宣传相结合”原则、“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原则、“线下活动与线上活动相结合”原则和“图书宣传与品牌宣传相结合”原则。宋强老师以红楼梦、哈利·波特、朝内166系列讲座为例阐释了营销活动对于图书和品牌的巨大推动作用。在实务方面,宋强老师从图书资料包和新书发布会的方面介绍了新媒体营销的准备工作,并强调图书的营销活动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该长久发力,久久为功。一、出版业新媒体营销现状和特点当前出版业的营销已经转型到新媒体的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体的方式进行出版营销活动,宋强老师主要从出版业新媒体的现状开始谈起,通过
  • 2022-11-24
    讲座回顾|传播大讲堂第六十一期:传播学视域下的文艺与表达
    2022年11月23日下午,由传播研究院主办的“传播大讲堂”第六十一期在腾讯会议平台进行线上直播。本次讲座由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传播学学科负责人魏超老师主讲,主题为“传播学视域下的文艺与表达”,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王京山教授担任本次讲座主持人。主讲嘉宾魏超院长讲座主持王京山教授魏超院长围绕传播学视域下的情感、表现及文艺这一主题,先是从信息与情感的关系探索了传播学的学科定义,阐明了情绪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纵观情绪表达在文艺当中的价值,最后结合传播学的经典定义,从哲学角度指出了文艺与传播其实有着共同的价值。1对情绪在传播中的讨论当今文艺的地位在现代传播环境中不再像过去印刷时代那样显赫,应该怎样用传播的视角去看待文艺,魏超院长首先从传播学科的定义边界开始厘清,指出:传播学的定义需要处理学科边界的问题才能抓住核心,传播学的定义中除了有信息的流动,还需要处理情感是否能被包含在传播学的讨论当中这一问题。魏院长用生动详实的例子,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指出,情绪在自然界和生物界的传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接下来魏院长从新闻传播学科的基本专业出发,辨析不同专业的传播中情
  • 2021-09-20
    传播大讲堂回顾 | 第四十期:国际传播学研究的前沿议题
    7月14日下午,由传播研究院主办的传播大讲堂第四十期在腾讯会议线上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教授王锐主讲,讲座主题是“国际传播学研究的前沿议题”。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刘楠老师担任本次讲座主持人。包括参加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2021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营员在内的校内外师生,共同聆听了线上讲座。主讲人王锐副教授讲座主题讲座主要内容01最新版JCR报告传播学SSCI期刊概况王锐副教授首先介绍了什么是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现属于科睿唯安,这一机构每年发布一篇《期刊引证报告》,即JCR引文报告。通过引文报告,我们可以了解到传播学期刊的影响因子、传播学期刊排名情况等重要信息,借助这些数据和信息,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传播学SSCI期刊的概况,从而找到传播学的前沿议题。王老师详细讲解了其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和工具。首先,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官方网站,选取了SSCI数据库中传播学方向期刊发表于2020年的全部文献进行分析。其次,使用了CiteSpace作为文献数据分析工具,而网络分析和可视化工具则使用了Gephi。02从SSCI期刊论文看国际传播学
  • 2021-09-20
    传播大讲堂回顾 | 第三十九期:理解智能媒介:拟人、非人和后人类
    7月14日上午,由传播研究院主办的传播大讲堂第三十九期在腾讯会议举行。本次讲座由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磊教授主讲,讲座主题是“理解智能媒介:拟人、非人和后人类”。传播研究院刘楠老师担任本次讲座主持人。主讲人张磊教授主持人刘楠老师01人工智能与传播媒介的相遇张磊教授以生动平实的语言,由浅入深地展开了智能媒介的演讲主题。他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与传播媒介的相遇,运用大量新近案例,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界的应用。他以智能新闻的概念作为统领,介绍了智能媒介在新闻采集、新闻制作、新闻分发以及新闻消费四个环节所带来的新变化。比如无人机、传感器和多迅道云台技术带来的新闻采集改变,再如机器人写作在经济类和体育类新闻制作中的应用尝试以及个性化推荐带来的新闻分发变革。智能新闻部分的框架02人工智能的“生命性”讲座的第二部分是有关“人工智能的‘生命性’”讨论。张磊教授以著名的科幻电影《人工智能》引入,对电影中的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进行了剖析,强调人类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其实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的内在关系。人类认识人工智能物要基于其物的属性发现其与人的联系和区分。张老师还讲述了自己进行调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