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研究院简介
研究院领导
行政领导
党委领导
行政机构
学者风采
二级教授
教授/研究员
副教授/副研究员/副编审
讲师/编辑
学生培养
学位管理
毕业设计
IMIC项目
Communication studies PhD
学术研究
学术活动
学术成果
学术资源
党群工作
国际合作
国际学术交流
国际访问学者
国际交流管理
学者风采
二级教授
教授/研究员
副教授/副研究员/副编审
讲师/编辑
陈文沁
陈文沁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和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双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欧洲传播研究、跨文化传播。发表论文《传播主权与地缘政治博弈:塞尔维亚传媒业研究》《不对称性依赖与“链接报酬”:数媒时代欧洲传媒业研究》等10余篇。出版著作《当代中国记者群体》《政治传播》2部,主持并参与国家广电总局课题、北京市政府重大项目、深圳市政府重大项目、外交部非洲司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课题等。一、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英文Digitods’ digital media uses and parental mediation: an urban-rural comparison study in China,IAMCR, June 2021.中文:1.《工学整合的融媒新闻实践教学》,《青年记者》,2021年11月下2.《传播主权与地缘政治博弈:塞尔维亚传媒业研究》,《传媒》,2021年11月下3.《不对称性依赖与“链接报酬”:数媒时代欧洲传媒业研究》,《现代出版》,2021年第4期4.《老龄化社会中的数字鸿沟与数字赋能》《青年记者》,2020年9月上5.《欧美新闻媒体视频生产的三大动向》,《传媒》,20
甘露
照片请惠老师提供。1.个人简介姓名甘露专业方向国际传播,应用新闻学职位无职称讲师2.主要著作《欧洲传媒概览:结构•政策•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合编/副主编,2014年出版《欧洲优秀电视节目模式解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合著/第二作者,2010年出版《新闻整合、展示与增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合著/第二作者,2007年《新闻资源开发与新闻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合著/第二作者,2007年3.主要论文《移动媒体影响法国人媒体接触习惯研究》,发表于《传媒》,2017年第23期《新媒体时代的欧洲传统媒体》,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4月22日第729期《法国图书产业链构成分析》,《现代出版》,2014年第6期《试析海外华文网站对外传播的比较优势》,《新闻界》,2014年第23期《TheEUinChinesePrintMedia:MappingtheImage》(英文),自著,NFG工作论文系列第7篇,2013年10月在德国出版《“报网互动”的新探索》,《新闻记者》,自著,2007年第2期,CSSCI《重大事件调查性报道的“爆破”》,《新闻战线》,合著/第二作者,2007年
龚伟亮
龚伟亮:中国传媒大学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男,博士,1981年生,山东青岛人,有法学(北京林业大学本科,2001-2005)、戏剧(中国传媒大学硕士,2007-2009)、传播学(中国传媒大学博士,2009-2013)学历,并有在互联网公司百度工作经历(2007)。代表性论文包括《传播学的双重公共性问题与公共传播学的“诞生”》、《碎片·炮灰·资本体质与文化政治——电视剧与当代文化》、《乡土文化复兴与中国软实力建设》、《乡村主体性与农民文化自信:乡村春晚的启示》等,译著有《社会契约论》。
康秋洁
康秋洁,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学博士。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中宣部项目1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研究项目多项,参与北京市新闻办项目1项,参与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等国家重点对外传播工作外媒分析,等等。研究领域:国际新闻、跨文化传播、融合传播、媒体研究等学术经历:2003年9月-2007年7月,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英美语言文化专业,取得学士学位;2007年9月-2009年7月,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国际新闻学专业,取得硕士学位;2010年9月-2013年7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国际新闻学专业,取得博士学位;2013年7月-至今,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学科研工作。代表成果:[1] 康秋洁. 融合创新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以央视网熊猫频道为例.国际传播.2022(04):89-96,8[2] 康秋洁. BBC的两张面孔与双重标准.新闻战线.2021(09):117-118[3] 康秋洁,朱一达.从遥远到贴近:意大利纸媒与中国抗疫.新闻战线.2020(07):111-114[4] 康秋洁,刘锦洋.从情感叙事到审美叙事——技术赋能下电视舞蹈节目的叙
刘楠
刘楠,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讲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国家公派留学西门菲莎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曾在央视新闻评论部《社会记录》《新闻调查》《新闻1+1》栏目担任记者、编导、主编,在搜狐网新闻视频部担任高级主编,兼任腾讯谷雨特约撰稿人,今日头条媒体合作部导师。研究领域为视听传播、乡村传播、智能传播、媒介社会学,已出版个人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包括多篇CSSCI期刊一作文章,《新华文摘》辑录一篇,参加过国家社科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一、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英文:1.Fieldstudy refreshes r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Today, July2018.2.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Rural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Changes and Continuities in Jinyun Cultural Centre (1949-2017), IAMCR, June2018.中文:1
李汇群
李汇群,副研究员,学科与科研办公室主任,专业方向为文化研究、舆论传播研究。主要著作《湮没的时尚》,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文化与教育的包容性发展:大学女校长的使命与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主要论文《〈红楼梦〉图像传播的三个阶段》,《曹雪芹研究》,2018年第4期《四十年来〈红楼〉剧》,《曹雪芹研究》,2018年第1期《新世纪以来都市婚恋题材电视剧中的“乡村”呈现》,《中国传媒报告》,2017年第1期《中国电视剧的非洲传播刍议》,《现代传播》,2016年第5期《媒介融合时代舆论引导方式变革的新动向》,《新闻记者》,2015年第7期,第二作者《用电影佳作构建中国文化新符号》,《光明日报》,2015年10月《中国影视产品出海的又一次试水》,《中国广播影视》,2015年第10期所获奖项和荣誉2018年,获得京东奖教金2017年,获得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英语教学比赛优秀奖2014年,获得中国传媒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其他入选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计划”入选中国传媒大学“双一流:新时代青年拔尖科研人才”
罗雪
1.照片请惠老师提供2.个人简介姓名罗雪专业方向传播学职位无职称副研究员3.主要著作罗雪,《知识传播:有效性理论及其路径》(230千字),中国发展出版社,2016。4.主要论文罗雪,《社交网络中全球媒体的国际传播效果提升策略研究》,《电视研究》,2018.02;罗雪,《西方对非公共外交传播策略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08;罗雪,《中国媒体在非洲发展的竞合策略研究》,《当代电视》,2016.08;罗雪,《浅论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效果评估体系构建》,《当代电视》,2016.10;罗雪,《科教类节目的新媒体传播策略研究——以‘加油!向未来’官方微博为例》,《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10。5.所获奖项和荣誉6.其他主持课题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2016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规划课题“非洲国家对中非产能合作的舆情研究”;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并完成2012年校级科研项目“基于粗交流的组织传播模型及应用研究”。参与课题(第一参与人)申请并完成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在非洲国家形象与影响力研究”中期报告;申请并完成2014年外交部课题“非洲新闻媒介发展全景研究
秦学智
1.个人简介1967年出生于山西永济。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后。主要从事传媒素养教育研究和教育历史文化研究,对儒释道等中华传统文化有比较广泛的涉猎与思考。2.著作:《尼尔·波斯曼传媒文化观与新教育思想漫谈》(书稿暂定名),2018年7月已交稿,2018年底或2019年初将出版。《美国传媒素养教育(基础教育篇)》,合著,2018年版。《传媒教育学(普通素养篇)》,专著,2016年版。《传媒教育学(普通素养篇)》一书被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收入到《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7》(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版)中。《传媒国际评论》,主编,第一辑2013年,第二辑2014年,第三辑2015年。《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论》,合著,2013年。《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战略与政策研究》,合著,2009年。《中国道家道教教育思想史(先秦至隋唐卷)》,副主编,2008年。《李贽大学明德精神论》,专著,2007年。《李贽大学明德教育论》,专著,2007年。3.代表性论文:全息传播系统论,传媒国际评论第三
王同媛
王同媛讲师。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传播学师资博士后。研究领域为智能传播、新媒体传播、传媒艺术与文化等。一、学术论文独作发表《主旋律工业剧的叙事进路与传播价值》《红色谍战剧的多维创新解析》《红色影视经典中革命女性的艺术书写:呈现、审美与价值》《论网络短视频的片段性、典型性特征兼及其创作生产的审美反思》等CSSCI及北大核心等学术论文十余篇。二、科研项目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地方政府部门科研项目2项,校级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以及中央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北京市朝阳区区委等相关政府部门科研项目多项。三、著作1. 参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网络空间全球治理大事长编 (2022)》《网络空间全球治理大事长编(2021)》等;2. 著作文章载于《入场与在场:网络文艺批评的新视野与新维度》,知识产权出版社,2020;著作文章载于《全球化与后全球化:中国影视的进程与前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四、其他1. 荣获国家一级学会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四届“学会奖”暨2020-2021年度学术成果推优之“学术论文”三等奖;2. 荣获中国
徐芳依
徐芳依讲师。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跨文化传播、视听传播、影视艺术理论。发表论文A Study on the Father Image in Chinese Film and Television、《电影心理学的伦理面向》等10余篇。出版著作《类型的新变——主旋律电影的审美想象》,主持或参与项目“基于‘互联网+’互动剧的新叙事模式研究”“影视作品对青少年受众群体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机制研究”等4项。
薛宝琴
薛宝琴,女,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长期从事舆论理论和实践研究。一、教学工作承担的课程包括:“新闻理论研究”课程(192课时)“媒介批评”课程(192课时)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课程(160课时),新媒体概论(32课时)新媒体发展研究(32课时)“新闻报道”课程(80课时)“影视精品分析”(64课时)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创业(32课时)网络舆情二、科研工作(一)专著:《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研究》(独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舆论引导新论》(第二著者)(社科文献出版社,2018)(二)CSSCI论文与北大核心期刊论文:《网上正能量概念指标体系及其测试》,《当代传播》(CSSCI),2018(5)《网络正能量的内涵和保护机制》,《青年记者》,2018(2月下)《中国舆论引导格局新动态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CSSCI),2016(12)《扩大网上网下同心圆凝聚新时代社会共识》,《中国广播电视学刊》,(CSSCI),2017(11)《日本报纸数字化发展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新闻界》(CSSCI),2015(05)《暴恐事件的舆论引导机制研究》,《国际传播与国家发
杨石华
杨石华发布者:王同媛发布时间:2021-07-06浏览次数:3506杨石华 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传媒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当代中国图书出版、出版知识服务。发表论文《吸纳与嵌入: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与主题出版的协同发展》《主题出版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版再认识》《作为知识服务的数据库出版:驱动力、服务机制与优化》等50余篇。主持项目“新中国马恩列斯著作阅读史研究”“基于北京红色出版资源的出版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融合出版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等。
张洁
1.个人简介姓名:张洁性别:女民族:汉族出生年月:1978年5月工作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传媒教育研究中心职称:副研究员2.教育背景及研究方向2006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获传播学博士学位。2006年7月至今,任职于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传媒教育研究中心;主要从事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研究。3.2010-2018年度主要研究成果期刊论文《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困难与原因》,《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拥有≠会用:城市小学生媒介素养亟待提升》,《中小学管理》,2012年第9期;《论电子化学习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年第10期;《拥有≠会用:城市小学生媒介素养亟待提升》,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全文转载,2012年第12期;《让电子游戏成为教育帮手》,《少年儿童研究》(家教版),2012年第12期;《21世纪,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上海教育:环球教育时讯》,2013年7月10日出版;《中小学电子教材研发及应用实效初探》,《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第9期;《帮助孩子做网络海洋中会游泳的鱼》
赵丽华
1.个人简介:赵丽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博士后,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编辑出版专业教师、副编审。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传播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编辑出版史、阅读研究、出版实务。2.主要著作:《民国官营体制与话语空间——中央日报副刊研究(1928-1949)》,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大学精神与大学出版——民国中央大学“学人办刊”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2016年版。3.主要论文:评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上海蒙学公会与《蒙学报》研究,《教育史研究》2007年第1期。《青白》、《大道》与20年代末戏剧运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1期。“国家观念”与“知识阶级台柱”观——储安平与《中央日报》副刊,收入《储安平和他的时代》一书,谢泳、蔡登山主编,台北秀威资有限公司2009年版。出版:无为而治的商业,《现代出版》2012年第5期。学人办刊与大学出版,《现代出版》2014年第4期。大学的本质与大学出版的方向,《现代出版》2015年第2期。《新华文摘》2015年第11期转载,题为《大学出版的逻辑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14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1
/
1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