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冬奥 | 我院康秋洁老师向冬奥志愿者介绍国际舆论与冬奥志愿工作

发布时间:2021-12-11浏览次数:368

奔向冬奥 | 我院康秋洁老师向冬奥志愿者介绍国际舆论与冬奥志愿工作


2021年11月24日下午两点,中国传媒大学44号楼一层报告厅举行“奔向冬奥”志愿者培训第八场。本次培训主题围绕国际舆论与冬奥会展开,邀请了传播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国际硕士生导师康秋洁老师向志愿者们分享国际舆论与冬奥志愿工作相关内容。


康老师从国际传播专业知识和自身奥运志愿者经历出发,围绕国际舆论是什么、冬奥面对的国际舆论是什么样的、国际舆论与志愿工作之间的关系三个板块展开,深入浅出地帮助志愿者们了解国际舆论的重要性,并给予贴近性、针对性、实用性的建议,帮助志愿者们在冬奥会中更好代表国家形象、冬奥形象。


图片

培训现场


01

国际舆论

康秋洁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国际舆论的基本知识,帮助志愿者们对舆论、国际舆论、国际传播有整体性的认识。


康老师强调,国际舆论关乎各国公众对中国的认知、评价和观点意见。国际媒体分为长期驻华、临时特派两种类型,他们的态度主要分为意识形态主导、客观中立呈现、对华亲近友好三种类型。康老师指出,冬奥会期间的外国媒体主要是临时特派记者,大部分人对中国是不了解的,所以需要志愿者们重视国外媒体,提前了解他们的报道倾向,并且树立起自己的国际传播意识,形成国际观、大局观,提高维护国家形象的意识和能力。


图片

康秋洁老师介绍


02

国际舆论与冬奥

首先,康老师带领大家回顾了2008年北京夏奥会开始前后发生的重要事件,通过对比奥运会举办前后的国外媒体对我们的报道,展现出奥运会对国家形象的重要宣传作用。在北京奥运会前,我们遇到了火炬传递风波、汶川地震等事件,国际舆论对我们的报道是一边倒的负面报道,在奥运会结束后逐渐开始回归到客观的、真实的报道。


随后,康老师分析了明年北京冬奥会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在疫情常态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能否举办好这次国际盛会,许多西方媒体对冬奥持“观望”态度。康老师强调,冬奥会是我们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是外国媒体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培训现场


03

国际舆论与志愿者工作

康老师在这一部分结合自己2008年在朝阳公园做夏奥会志愿者的经历,从实际出发,向志愿者们分享应该如何应对外国媒体。


康老师主要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应该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被外国记者的提问和采访影响自己的志愿工作,呈现出专业的姿态。

其次,提供优质服务。志愿者们要有服务意识,对于自己的工作信息要熟练掌握。

最后,要展现自信真我。康老师强调,真诚、自信很重要,志愿者们要敢于展现自己的风采在应对外媒时大方、有礼、得体、不卑不亢。


04

讨论交流

最后,康老师说道:“每一个志愿者都是赛场外的小小外交家”,康老师期待志愿者们能在2022年冬奥会中更好代表国家形象、冬奥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冬奥故事,再创新的奇迹。

现场同学反响热烈,积极互动,培训之后从国际舆论角度对冬奥会志愿者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讲座现场


据悉,本次培训有来自学校团委的三位老师参加,培训中崇礼会场的场馆负责人、志愿者经理和部分志愿工作人员通过大屏连线的方式云参与了这次培训。康老师是我院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位参与此次冬奥志愿者培训工作的教师。


康秋洁老师教授的主要课程包括《国际新闻实务》《跨文化新闻传播》《国际新闻采编》,此前受中宣部、北京市外宣办等部门以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机构的委托,开展国际媒体舆论分析、海外舆情调研等相关项目的研究。科研成果包括《历史、格局与竞争——伊比利亚美洲西语国家的国际传播》《拉美媒体看中国——墨西哥<改革报>中国报道研究》《当代世界媒体(上、下册)》等。


文:孟祥袖

图:刘菁菁

编辑:林雅璇

统筹:林雅璇、刘嫒蓉

指导老师:王同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