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教授

黄典林

来源:传播研究院;时间:2022-07-10


男,江苏海安人,获中国传媒大学(2012)和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2013)双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青年拔尖人才”(2019)。研究方向为传播基础理论、传媒文化研究、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各类著作6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评论文章2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课题10余项。曾赴巴黎第三大学、荷兰莱顿大学、俄罗斯乌拉尔大学、泰国国立发展管理研究院等国际高校从事讲学或联合研究。


讲授课程 :


独立讲授《学术论文写作指导》、《定性研究方法》、《西方传播理论流派》、《文化研究》等中文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参与或独立讲授Methodologies in Social Sciences, Asian Media Studi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等全英文留学生课程,参与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跨门类核心选修课程《媒介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工作,主持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国际金课《定性研究方法》、全英文慕课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yond Western Perspectives的教学工作。


主要学术成果(截止2022年6月):


论文


《弹性断连、专注力管理与数字化时代的自我边界工作》,《新闻与写作》,2022.6.(第一作者)

《感觉结构与传播唯物主义: 雷蒙德·威廉斯的传播观及其方法论意义》,《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第一作者,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22年第6期全文转载)

《国际传播的地方实践:现状、趋势与创新路径》,《对外传播》,2021.9.(第一作者)

《在“他”与“她”之间:网络游戏玩家的性别转换与身份展演策略研究》,《新闻界》,2021.9.(第一作者)

《娱乐的正当性:当代中国大陆媒体综艺节目的观念与实践流变》,《国际新闻界》,2021.7.(第二作者)

Internet Philanthropy as China’s ‘Digital Solution’ to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licies, Practices, Politics and Critique, in Yusha'u, Muhammad Jameel, Servaes, Jan (Eds.) 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lgrave Macmillan, 2021. (第二作者)

More than business: The de-politicisation and re-politicisation of TikTok in the media discourses of China, America, and India (2017–2020). 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5. 2021. (第二作者,通讯作者)

《从流动放映到都市影城:当代中国电影展演的场景流变与空间配置》,《当代电影》,2021.2.

《国家与市场之间的“协调人”:传媒转型与治理中行业协会的角色功能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12.(第二作者,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21年第3期全文转载)

《意义建构与权力再生产:论斯图亚特·霍尔的新闻观念》,《现代传播》,2020.11.

《身体问题的传播研究路径刍议》,《新闻与写作》,2020.11.(第一作者)

《在文化与结构之间:斯图亚特·霍尔传播观的范式整合》,《南京社会科学》,2020.10.(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21年第1期全文转载)

《从边界危机到霸权重构:科恩与霍尔的道德恐慌与媒体研究范式转换》,《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6.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20年第11期全文转载)

《从大喇叭、四级办台到县级融媒体中心——中国基层媒体制度建构的历史分析》,《新闻记者》,2020.6.(第二作者)

《人工智能与新闻业变革的技术和文化逻辑》,《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 11.(第一作者)

《媒介社会学的文化研究路径:以斯图亚特·霍尔为例》,《国际新闻界》,2018.6.

《话语范式转型:非虚构新闻叙事兴起的中国语境》,《新闻记者》,2018.5.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18年第7期全文转载,获2019年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优秀论文奖、2018年度第七届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奖)

Social Media and Activism of Grassroots NGOs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Love Save Pneumoconiosis, in Kent, M., Ellis, K., Xu, J.(eds). CHINESE SOCIAL MEDIA: SOCI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S, Routledge, 2018.

Continuité du pouvoir et recherche de rente des médias en Chine et Russie , Hermès, 2017.11.(第二作者)

《社交媒体与中国草根慈善组织的合法化传播策略——以“大爱清尘”为例》,《国际新闻界》,2017.6.

《出版史研究的媒介学维度》,《中国出版史研究》,2017.4.

《激进传统与产业逻辑:论传播政治经济批判的两种路径》,《南京社会科学》,2016.9.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意识形态的概念谱系及其对传媒文化研究的影响》,《现代传播》,2016.8.

《重读<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 ——兼评斯图亚特·霍尔对传媒文化研究的方法论贡献》,《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5.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选《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度“十佳论文”)

《身份凝视与“他者”想象——<中国好声音>的“少数民族”身份再现》,《现代传播》,2015.11.(第一作者)

《“公民身份”:西方起源与中国含义》,《南昌大学学报》,2015.12.(第一作者)

《2014年中国对英公共外交》,《中国公共外交发展报告》,2015.(第一作者)

《2014年中国对法公共外交》,《中国公共外交发展报告》,2015.(第一作者)

《道德恐慌与文化霸权——解读斯图亚特·霍尔等著<控制危机>》,《国际新闻界》,2014.4.

《从“盲流”到“新工人阶级”——近三十年<人民日报>新闻话语对农民工群体的意识形态重构》,《现代传播》,2013.9. (获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单位评选的“优秀新闻学论文”奖)

《澳大利亚国际电视频道研究》,载雷岳捷等主编《国际新闻频道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

《“限娱令”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分析》,《视听纵横》,2012.6.

《威廉斯的大众文化传播观》,《文化与传播》,2012.2.(第二作者)

《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的分歧与整合》,《国际新闻界》,2009.8.

《新传媒环境中国家形象建构要符合传播规律》,《对外大传播》,2007.7. (第二作者)


著作 


译著《管控危机:行凶抢劫、国家与法律-秩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译著《传媒规范理论:民主社会的新闻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一译者,校译) 

专著《从能力到效力:国际传播力建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四作者)

专著《公民权的话语建构:转型中国的新闻话语与农民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编著《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第1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执行主编)

译著《数字化崇拜》,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参著Chinese Social Media: Soci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s, Routledge, 2017. 

参著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lgrave Macmillan, 2021.


部分报刊评论文章


《AI续写名著成爆款,我们该为此忧虑吗?》,《光明日报》2021年5月24日。

《移动社交十年,我们如何被改变》,《光明日报》2021年1月27日。

《学术研究的“快餐化”倾向有害无益》,《光明日报》2021年1月5日。

《年度词汇扎堆,世界显示不确定性》,《光明日报》2020年12月10日。

《电商晚会扎堆,不能只有热闹没有文化》,《光明日报》2020年11月19日。

《短视频知识传播关键在高质量内容》,《光明日报》2020年11月10日。

《人工智能为电影注入丰富可能》,《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10月19日。

《研究生教育需要一场“地震式”改革》,《光明日报》2020年8月25日。

《夯实共同的文化记忆》,《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4月8日。

《从电视春晚到电影过年》,《光明日报》2019年2月13日。

《全媒体时代春晚如何突围》,《光明日报》,2017年2月8日。

《低口碑为何高收视》,《光明日报》,2016年5月16日。

《“互联网+”如何重构传播》,《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6日。


荣誉和获奖:


科研


论文《在文化与结构之间:斯图亚特·霍尔传播观的范式整合》荣获第九届(2020年度)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奖。 

论文More than business:The de-politicisation and re-politicisation of TikTok in the media discourse of China, America and India (2017-2020)(第二作者)获得国际传播学会(ICA)和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2020新媒体国际论坛教师组优秀论文奖。

论文《话语范式转型:非虚构新闻话语兴起的中国背景》先后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评选的“2018年第七届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奖”、“2019年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优秀论文奖”,以及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委员会评选的“2019年中国应用新闻传播研究十佳学术论文奖”。 

论文《激进传统与产业逻辑——论传播政治经济批判的两种路径》获西北政法大学和《中国记者》杂志社主办的“何微新闻奖”优秀论文奖。 

论文《重读<编码解码>兼评斯图亚特·霍尔对文化研究方法论的贡献》获“《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度十佳优秀论文”。 

论文《从“盲流”到“新工人阶级”——近三十年《人民日报》新闻话语对农民群体的意识形态重构》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全国新闻学研究会等单位联合评选的2014年第二届“全国新闻学青年学者优秀学术成果”优秀新闻学论文奖。 


教学 


获中国传媒大学首届“教学优秀奖”(2021年)。 

教学改革论文《关于传播学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获得北京市教育工委、市教委、市教育工会和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联合举办的“北京市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论文比赛”优秀奖(2020年)。 

获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 

获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中英双语教学大赛二等奖。


学术和社会兼职


《光明日报》评论特约作者。

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特约评论员和专家智库成员。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会理事。

福建广播电视集团节目评议评审专家。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专家库成员。

中新智库研究员。


办公室:42号楼4层D19,学生见面预约:dianlinhuangATc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