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传播大讲堂”是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开设的高端学术讲堂,广邀国内外新闻传播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业界领军,为我院师生、学术同侪搭建学术交流、前沿探讨的优质平台。
4月3日下午,由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主办的“传播大讲堂”首期开讲。台湾政治大学特聘教授、国际电讯传播学会理事刘幼琍从自己的研究经验出发,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电讯传播”为题,为大家分享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伦理以及治理问题。本期讲座由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刘燕南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刘幼俐教授详细介绍了商业网站、电视媒体以及电信行业如何搜集并使用用户数据,并由此引出了讲座的核心问题:大数据应用的背后有何隐忧?消费者的权益又该如何保护?
刘教授首先从消费者应该具有的知情权、被遗忘权等七大权利出发,回顾了美国、英国、台湾以及欧盟(GDPR)的数据与隐私保护条例,对比了不同地区相关权利意识以及关注点的差异。基于自行开展的台湾电信业消费者安全意识调查,刘教授指出目前公众的数据安全意识普遍较为薄弱。
针对这一现象,刘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果消费者普遍害怕甚至不去生产数据,那么也会引发所谓的寒蝉效应(chilling effect)。因此,数据的安全生产与使用是一个结构性的行业问题。这不仅仅需要加强法律与伦理的规制,更需要提升消费者的数据安全意识。
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大数据问题的相关探讨也引发了刘教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思考。在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的起源、应用与生态框架之后,刘教授以ITU(国际电信联盟)2018人工智能报告为纲,辅以精彩案例,与同学们探讨了人工智能应用于电信行业的4个主要议题:livelihood and work、diversity,non-discrimination and freedoms from bias、data privacy and minimization、peace and physical security。
“目前对于人工智能的伦理探讨没有标准答题与细则,大家还需要在讨论和相互学习中进一步探索和挖掘。”讲座最后,刘教授以牛津大学网络研究中心(Oxford Internet Institue)提出的未来人工智能的三大伦理面向——道德治理、可理解性和可解释性、道德审核为结语,鼓励同学们未来深入探讨人工智能伦理的相关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