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新闻传播专业博士生必修课“新闻传播学学术论文写作”第四讲在48号楼B603开讲。我校龙耘教授以“博士学位论文写作”为主题进行分享,全校多个学院的近百名研究生参与了课程。
图 | 主讲人龙耘教授
龙耘老师从博士论文的现状与创新展开“博士学位论文写作”这一主题。结合“内卷、躺平、三孩、meme、innovation、identity、storytelling、阅读之意义、查重”等当今社会热门词汇,对博士论文的创新进行了生动的讲解,并向同学们强调指出:论文写作,对于学者来说是生存技能,也是看家本领。她还从“平庸性凑合与猎奇性凑合”“强行拔高”“术语横飞”的角度批评了“凑合型研究”现象,提出“下棋需要大局观,写论文需要全局意识”。在讲课中,龙耘老师结合具体案例对论文选题、文献综述等重要内容进行了讲解,建议大家多做文献综述的练习,强调这是研究生们提升论文写作基本功的有效方法。
图 | 2020级博士生认真听取课程内容
随后,龙耘老师以自己的博士论文“电视暴力与涵化研究”为案例进行分享,分别从生活、成长、学术研究等维度阐释了选题的来源,回溯了自己的论文写作与答辩经历,为同学们展开学术研究思路提供了具体的参照。这一过程也生动切合了知名学者潘忠党提出的博士论文写作的几个步骤:就特定的现象提出问题(导言或绪论)——分析问题的内在结构和逻辑(理论建构)——陈述解答问题的实际步骤(如何展开经验观察)并反省其中的各项决定(方法陈述)——解答问题(描述、归纳和阐释经验的观摩)。
接下来,2020届博士毕业生潘晓婷在线上与同学们分享了她的博士论文写作经验。
潘晓婷博士师从龙耘教授,其博士学位论文《记忆的实践:东北老工业基地集体记忆的媒介学研究》获评2020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潘晓婷博士以“热爱、态度与技巧:我的博士论文写作”为主题,从选题来源、做一点“预调查”、尽早开始写作、时刻提醒自己研究问题、正文写作要有“韧劲”等五个方面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几个重点环节进行了讲解。在正文写作部分,潘晓婷博士从多个角度给出了具体建议,包括:“先做好章节架构,但也不要害怕调整结构”“保存每一个重要修改前的版本,不要删除写下的文字”“通过任务分解,提高论文写作中的正向反馈”“阶段性任务完成后,利用修整期,反复回头读已经完成的部分”“边写边读,边写边研究,不能停止文献阅读和资料搜集”“每天都要坚持”“重视每一次答辩意见”等,为同学们的博士学术论文写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图 | 2020届博士生潘晓婷进行线上经验分享
在互动环节,就师生提出的“如何回答答辩时专家提出的比较尖锐的提问”“开题报告与最终呈现的博士论文之间允许存在多大程度的偏差”“如何平衡小论文与博士学位论文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龙耘老师和潘晓婷博士结合自身经历和体会,做出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主讲老师简介
龙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数字伦理研究所所长,于2004年担任韩国高丽大学言论学部客座教授,2010年和2016年分别担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全球传播研究中心和英国卡迪夫大学新闻、传媒与文化研究学院高级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