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4日,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2021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正式开营。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河北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暨南大学等全国高校的四十多名2022届优秀大学生通过审核获得学员资格。
线上齐聚,热情不减
01开营仪式
在开营仪式上,传播研究院李继东副院长首先热烈欢迎来自全国各院校的优秀传媒学子,并介绍了传播研究院的成立背景、师资力量、专业设置、招生就业、国际化培养等特色。传播研究院是国家“一流学科”新闻传播学教学科研机构,集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于一体,致力于培养具有宽广学术视野和卓越学术创造力的新闻传播人才。
李继东副院长具体介绍了传播研究院的专业设置,研究院的学术型硕博专业包括传播学、编辑出版学、信息传播学;专业型硕士包括出版专硕、新闻与传播硕士。他特别提到了学科专业的调整,其中“信息传播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2022年开始正式招生。随着国际传播等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跨文化传播”成为有代表性的新专业方向,“新闻与传播硕士”新设立“国别与区域传播实践”专业方向。
此外,他还介绍,传播研究院师资力量雄厚,举办了“传播大讲堂”、国际学者工作坊、传播学与编辑出版学研究生暑期班、全国传播学与编辑出版学师资班、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论坛等丰富多彩的品牌学术活动。
李继东副院长细致讲解学院情况
02讲座
2021年7月14日上午,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磊教授为夏令营营员主讲第一场讲座,主题是“理解智能媒介:拟人、非人和后人类”。
张磊教授以生动平实的语言,由浅入深地展开了智能媒介的演讲主题。他运用大量新近案例,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界的应用。张磊教授还围绕“人工智能的‘生命性’”讨论,对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进行了剖析,强调人类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其实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的内在关系。讲座加深了大家对智能媒介的了解,把有关数字时代人与智能媒介关系的思考推向了深入。
张磊教授线上讲座画面
7月14日下午,夏令营第二场讲座由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王锐副教授主讲,主题是“国际传播学研究的前沿议题”。
王锐副教授介绍了《期刊引证报告》,通过引文报告,了解到传播学期刊的影响因子、传播学期刊排名情况等重要信息并找到传播学的前沿议题。王锐副教授还重点展示并讲解了使用社交网络原理制作的关键词分布图。并使用被引次数、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等多项指标进行综合排名,对综合排名较高的几篇论文也进行了剖析。
王锐副教授线上讲座画面
03学习感想
通过李继东副院长的介绍、张磊教授和王锐副教授的两场讲座,40多名夏令营营员进一步了解传播研究院的专业特色、师资力量与学术氛围,也开拓了新闻传播前沿研究的学术事业。夏令营活动有利于加强优秀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建立良好的交流和沟通渠道,为研究院吸引优秀生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下为此次夏令营活动部分营员的学习感想:
夏令营营员 陈怡 华南师范大学:
夏令营活动可谓是干货满满,让我看到了更为广袤也更为精彩的新闻传播学。对新闻传播学的认知不应该囿于一种实用性的领域,也探讨更为广袤与深奥的话题——关于人性、关于未来、关于人自己。我想这也是中国传媒大学让学生广泛阅读文史哲书籍的原因所在,我们需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大的情怀。
夏令营营员 王可宁 中国传媒大学: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消弭了传播的时空距离,而教授们博古通今、独特前沿的思想,更是突破了重重物理地理限制,浸润了我们求知的灵魂。讲座的意义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启迪思想。张磊教授提出人与机器人、人工智能的问题,根本上还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当我们探讨人与机器间可否存在“爱”的时候,更应思考人与人之间是否存在“爱”。王锐老师从对SSCI优秀文献的量化分析出发,带领我们了解了国际传播的前沿议题。两位老师的分享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看待问题的视角,使我获益匪浅。感谢传播研究院为我们带来的学术盛宴!
夏令营营员 何斯格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张磊老师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讲座,深深吸引我的不止幽默风趣的语言和贴合实际的案例,更是对于人机关系清晰且深刻的洞察。现在没有人能准确预测奇点何时会到来,但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时下和未来学界讨论的焦点。王锐老师的讲座很务实,给我带来最大的收获是科研方法论的提升,不仅让我了解到新闻传媒领域的海外头部期刊,更让我在文献检索与量化评估的方法上有了宏观的掌握。
夏令营营员 黄皓宇 辽宁大学:
夏令营讲座让我收益良多,感受到了作为国内传播研究第一梯队的中国传媒大学在未来探索与国际接轨上的累累硕果。人工智能加持下的媒介发展,也在哲学层面带来了本体论上的变化。在人与人工智能媒介越来越频繁的互动中,我们实际上走向了一个主体共生缠绕的开放性状态,“人不再惧怕和机器、动物发生联结,也不再惧怕永久性的身份破裂和立场矛盾”。智能媒介的拟人化挑战了人类中心的主体性,而其非人的物性也让我们反观人类和自然、人类内部种种的不平等。
夏令营营员 张淳 北京体育大学:
感谢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提供给我的学习机会,让我能够了解诸多前沿理论和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也能和多位专家交流、讨教。在本次学习中我获益良多,领略到了传播研究院的独特魅力,不仅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师资力量,而且重视对学生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学术训练机会的提供。
供稿:刘楠
编辑:林雅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