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1日,由传播研究院主办的“传播大讲堂”第六十期在腾讯会议进行线上直播。
此次讲座由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研究员肖珺教授主讲,传播研究院副院长李继东教授主持。肖珺教授分享的主题是“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效能提升”,传播研究院百余名师生在线上共同参与此次活动。
主讲人肖珺教授
主持人李继东教授
在讲座的开始,肖珺教授提出,新时代国际传播效能提升具有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学理内涵,需要依托多学科、多视角、多路径探索传播创新的理论和方法。由此,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学理探索:其一,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理论互动;其二,跨文化对话的实践路径;其三,构建互惠性国际传播的可能性。
01跨文化传播与国家传播的理论互动
肖珺教授指出,跨文化传播作为丰富国际传播理论和效能提升的学术资源,始终在实践我们与他者的跨文化对话,通过共有文化空间和互补性知识实现思想交流,进而达成主体间、文化间的互惠性理解。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理论互动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化的思考。
(一)新时代国际传播的多元内涵。5·31讲话明确指出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从能力建设到提升效能,指出了我国国际传播的痛点、难点和趋势,呈现新时代国际传播的多元内涵。肖珺教授认为,国际传播效能提升要紧密结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观、媒体融合发展观、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团结的同心圆等主张和观念,这些系统性认知共同构筑新时代的国际传播观。据此,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要求我们突破基于强效果导向的单一的政治说服框架,逐步丰富面对差异化多元群体的跨文化对话能力,实现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二)概念群的生成。肖珺教授认为,新时代国际传播的多元内涵需要研究者重新梳理和界定中国的“国际传播”,当下,基于中国实践和中国智慧的国际传播正在生成作为概念群的“国际传播”观。概念群主要包括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全球传播(Global Communication)、对外传播(External/Foreign Communication)、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等多重理论叙事,它们彼此间既有历史语境的延续,也有思潮演进的张力。肖教授总结道,我们只有从概念群的逻辑关联和互补修正中方能充分呼应新时代国际传播的多样性和动态性。
(三)跨文化传播的关系域和学术关怀:肖珺教授谈到,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终极关怀是要实现文化融合,从而达致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和谐之境。跨文化传播有其特定的关系域,即我与他者的文化间互动。因此,差异于己的文化多样性是跨文化传播始终面对的挑战和机遇。肖教授提示,新媒体跨文化传播或者跨文化的新媒体研究(Intercultural New Media Communication)被认为是“跨文化传播领域下一个研究前沿”,这一研究领域的出现正是为了回应数字新媒体技术带给文化变迁、跨文化互动创新等人类实践方式改变的挑战。以上恰恰是国际传播效能提升正在经历的数字化转型,当然,也同时显现诸多难点,如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间疏离与敌视加剧等。
02跨文化对话的实践路径
肖珺教授认为,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的研究,既需要自上而下的宏大理论构建,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实践驱动的研究。她提倡跨文化传播研究更多地回归日常生活层面,从文化间交流的细节和人类自身的社会行动中进行探查。接下来,她从跨文化对话的理论源流和中国跨文化传播创新实践的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
(一)理论源流:美国、欧洲与中国。肖珺教授指出,全球跨文化传播理论具有明显的美国中心倾向,这是中国学者在研究中需要突破的局限性。于是,她着重分析了欧洲和中国的跨文化对话理论框架。在比较美国、欧洲和中国的相关理论后,肖教授总结了跨文化对话理论框架的一些共性要点及差异性。
(二)中国跨文化传播的创新实践。肖珺教授分享了她和团队近五年来的实践研究,她结合大量的案例分析,提出理解中国跨文化传播创新实践的三个维度,即观念、内容、平台。积极、友善的跨文化传播创新实践通常会主动尊重相异文化的主体地位,尊重文化间性,以增强“互惠性理解”或减少文化冲突和矛盾为目标;会结合历史情境或时代语境进行文化间的互动;可以有力回应全球关切,促进人类社会的信任连接和价值认同
03构建互惠性国际传播的可能性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肖珺教授结合前述研究中发现的经验、难点和目标,提出构建互惠性国际传播的可能性。
(一)互惠性理解的理论内涵。结合单波等学者的既有研究,肖珺教授提出,互惠性理解基于对话与合作,在面向文化差异的跨文化对话中形成互补性知识,是在文化观念互动中生成的一种对话式理解。她认为,研究者需要从哲学、经济学、人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角度重新构建互惠性理解的理论解释。
(二)通向互惠性国际传播的路径。肖珺教授分享了自己的最新研究,通向互惠性国际传播,需要在跨文化对话中构筑国际传播的同心圆。她提出四种具体路径,包括:可触达的跨文化对话是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的基础;可沟通的跨文化对话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支撑;可理解的跨文化对话是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依托;可互鉴的跨文化对话是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途径。
04互动环节
在讲座的互动提问环节,肖珺教授就“网络文学作品的海外意见与接受”“如何让让外国人看懂中国文化”等同学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做出了细致回应。她建议大家可以深入到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的具体场景中去提炼研究问题,提升国际传播效能需要更细致、更动人、更真诚、更直接的跨文化交流。共在、共享、共创的跨文化传播更有利于文明交流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