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研究院新闻

大地传媒坊调研成果展示 | AIGC在出版中的应用——以中信出版社“‘血与锈’经典科幻系列”为例

来源:传播研究院;时间:2025-01-08

团队成员:曹月、王中彦、王俊毅

指导老师:刘大年

 在数字化的浪潮中,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以其创新潜力,逐渐在各行各业得到应用,出版行业亦不例外。调研团队聚焦于AIGC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实际应用,以中信出版社“‘血与锈’经典科幻系列”出版物为主要调研对象,探索AIGC技术如何为出版行业带来新的活力。


“血与锈”经典科幻系列封面图


技术是出版的底层逻辑,有什么样的技术,就有什么样的出版。回溯历史,从手工抄写到小作坊式的活字印刷,到工业机器印刷,再到数字互联网内容分发,技术的进步直接带来出版的变迁。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带来一种什么样的出版?这是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中,希望回答的问题。在深入调研之前,我们对人工智能的了解还停留在理论层面,这些了解与思考还缺乏实际应用场景的支撑。

“血与锈”经典科幻系列三部曲是美国科幻文学作家保罗·巴奇加卢比出版的系列科幻作品。在故事中,作者遥望2040年的图景,将一个环境崩溃、社会动荡与精神破碎的未来世界呈现在读者眼前。版权引进后,中信出版社平行出版实验室尝试将人工智能融入三部曲的出版流程中,包括封面、插图、文创产品所需的图片生成,文本翻译,营销素材生成等。通过在中信出版社进行调研,我们深入考察了AIGC在出版业中的实际应用。


“血与锈”经典科幻系列封面图


在调研中,我们注意到,一方面,AIGC技术在选题评估与内容创作方面发挥着信息收集与分析的作用;另一方面,2023年AIGC技术尚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AIGC工具在生成非写实、幻想类风格的图像素材上的优势更加突出,因而在图书选题策划阶段,判断一个选题是否适合进行应用AIGC技术的尝试,题材类型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科幻类和奇幻类题材与当时擅长的风格更适应。在翻译阶段,同样考虑到AI工具本身的特点,大众文学类等本文复杂度相对较低的作品类型,更适合尝试使用AI翻译软件。

AIGC技术为出版专业人员带来新的挑战。一方面,AIGC技术的应用,显著缩短了系列作品的翻译周期,提升了出版效率;而另一方面,AIGC对编辑人员有新的要求,翻译工作被进一步整合进到编辑流程当中,从原本交由专业翻译人员翻译,转变为编辑人员使用AI工具完成,这就要求编辑人员既要能够熟练使用AI工具,又要本身有较高的语言水平,能够校对和润色AI生成的翻译文本。实际上,不仅在翻译环节,在AIGC参与的各环节,包括信息收集、选题、校对、营销等都是如此,AIGC进一步推动着编辑人员向全流程编辑进行转变。一些长期在传统出版流程下工作的编辑人员,习惯于传统出版中的固定模式和固定框架,而平行出版实验室本身就是一种较为松散的、以项目为中心的组织模式,要求编辑人员具备更加灵活变通的能力,以应对AI工具随时可能抛出的问题。

构成人工智能的三要素是算法、算力和数据,人工智能的表现日新月异,背后是三要素的升级。其中,数据是人工智能知识生产的“养料”。当前人工智能的核心成长逻辑就是庞大的数据集和超高算力,简单来说,在同等条件下,向人工智能投喂的数据越多,人工智能的表现越好。ChatGPT等语言大模型是深度学习算法的最早成果,它们正是基于大量的人类语言文本,人类语言是这类文本生成模型的养料,也是人工智能面向现实进行运算的中介。

出版行业拥有大量知识资源,而人工智能的能力在于数据处理,如何让知识转换为数据,是现在出版业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一过程不仅涉及简单的文本扫描,更关键的步骤在于信息的提取、结构化和语义化,进一步将知识资源转化为可处理、可学习的数据,这不仅涉及到技术层面的挑战,还包括版权、合规性、用户体验等多方面的考量。培育数据思维,有效地挖掘和利用数据资源,出版业才能够在数字时代、人工智能时代保持竞争力。


“血与锈”经典科幻系列插图


“他们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致死。”阿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在《2001:太空漫游》中这样描述猿人的处境,猿人们身处物产丰饶的自然之中,但食物对它们来说“不只非能力所及,也非他们想象所及”。这句话,也是对如今人类获取知识处境的描述。对今天的人来说,知识唾手可得:遇到问题可以直接用搜索引擎检索答案,还可以利用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向ChatGPT等语言大模型提问。人们获取知识的手段愈来愈丰富、愈来愈便捷。然而,对人类来说,这是真正的知识“丰饶”吗?

作为知识生产行业的出版业,我们深知生产具有准确性的知识内容的重要性。然而,在AIGC时代,人类已经难以使用传统方式对人工智能产出的知识进行判断了。在算法、算力、数据三要素的支持下,人工智能获取知识的能力可能已经超过人类。而在知识领域,人类好像又回到了荒野之中:人工智能给出的回答从哪里来?可靠性如何?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知识的边界被人工智能拓展到了何方?这些问题都超出了人类能力和想象所及。在《现代出版》2024年9月刊中发表的论文《知识的幻象:人工智能与知识变迁》中,我们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对知识生产、传播和接受的影响,以及出版行业如何应对这一变革。

2016年,DeepMind开发的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phaGo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对人类来说,围棋有超过4000年的历史,而人工智能经过短时间的深度学习,就能够超越人类4000年智慧的累积。人工智能在人类理性思维能力以外生成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人类来说是不可知的,不能通过人类的感性和知性等获取,我们将之称为隐性知识。在这里,隐性知识并不和前面所提到的显性知识相对应,而是描述一种人类尚未通达的知识。就获取方式来说,隐性知识可以完全脱离人类已有的知识成果,让人工智能直接面对现实进行深度学习。人工智能为人类知识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然而这些隐性知识还伴随着黑箱问题。对人类来说,知识图景被极大地展开了,而人类只能在黑箱之外接受,人类作为知识主体的地位被削弱了。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一种在人类思维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中介形式,作为“他者”的人工智能,消解了知识的真实性,改写了知识生产、传播的逻辑和秩序。


 调研团队开展访谈


回顾整个调研过程,我们收获颇丰。在领略AIGC带来的革命浪潮的同时,我们也深刻意识到AIGC技术带来的挑战,这促使我们的研究逐渐深化并聚焦于知识变迁与媒介变迁的理论视角,并且最终实现理论阐发。“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我们在传播研究院大地传媒坊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本次调查的聚焦于出版产业,与我们所做的理论阐释相比,产业问题更需要自下而上的视野,这意味着对产业实践动态更加全面、密集和深入的考察,在自上而下的调查研究中,我们才有机会理解技术是如何被应用和产生影响的。目前来看,我们的调研工作还远远不足。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在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领域里深耕细作,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拓宽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调研团队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