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新闻

我院师生参与2025中国科幻大会“科幻+人工智能”专题论坛

发布时间:2025-05-02浏览次数:10

3月29日下午,2025中国科幻大会“科幻+人工智能”专题论坛在北京石景山首钢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该论坛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承办,邀请多位业界、学界嘉宾参会发言。传播研究院传播学、信息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等专业的二十余位硕士研究生作为现场观众参与论坛。

  

image.png

参与论坛师生合影

  

本次参访由康秋洁、赵国宁、闫行健三位老师带队。论坛开始前,场地内陈设了多个可供体验的人工智能技术前沿产品,包括机器狗、中国象棋对弈机器人等。讲解人员向同学们介绍了大语言生成模型的原理和AI在教育产业中的使用情况。

  

体验人工智能产品

  

我院师生参与的专题论坛由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品牌活动部副主任齐凯主持,分为主题演讲和圆桌对话两项议程。在主题演讲中,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北京市科普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包明明谈到,如今是一个科幻AI照进现实的时代。自然语言生成、知识图谱等AI技术赋能创作,既能提升作家效率、激发写作灵感,也推动了全民创作时代的到来。

  

image.png

  

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第一届中国科幻银河奖获得者吴显奎在讲话中说,科幻是面向未来的艺术,是人类想象力的呈现方式和载体,是科技和文化的深度融合。科幻人的三重使命是技术伦理的敲钟人、科技发展的导航员、地球生态的预警者。

  

image.png

  

北京韩半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自媒体从业者金峻范结合自己的创业和生活经历,向大家分享了使用人工智能的经历和体会。他认为,未来的AI发展需要在终端设备上部署,这样能够防止数据泄露,更好地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跨学科研究会理事长吴岩做了《中国科幻的未来之路》的主题演讲。演讲谈到真正的写作来自人类,人工智能的参与可以让科幻写作离开作家,从而普及化。人人都能实现精准自主写作和小范围印刷传播,新的“小羊圈文学时代”将要到来。AI适应语言规律,作家突破语言规律。我们需要打破已有的科幻边间和惯性区域,建构新的模式和面向未来的科幻展望。

  

  

下半场的圆桌论坛由跨媒介作家、香港作家联会及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常务理事吟光主持,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翟立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顾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马晓娜、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吴湜珏珊与谈。对话主题为“AI取代人类的危机下,我们如何与AI共生?”。嘉宾们围绕AI主题科幻、AI与写作者的关系、AI实现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情感机器人的人机连接、AI文学的跨媒介实践等话题展开了丰富的讨论。

  

圆桌讨论

  

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平行论坛,本届中国科幻大会以“科学梦想,创造未来”为主题,开设了多场研讨活动。参与“科幻+人工智能”专题论坛的同学们表示收获良多,从文艺创作和思想文化的角度拓展了智能传播的人文视野,对人工智能和社会关系的理解也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