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信息传播学院召开2025年秋季学期本科教学集体备课会。本次会议聚焦信息传播本科生培养主题,为新学期本科教学工作锚定方向。本科生院副院长贺小飞受邀出席备课会进行指导。会议由李舒院长主持,党委书记付长海作总结讲话,李继东副院长、赵丹副书记、张磊副院长出席,学院全体本科任课教师参加了会议。
李舒院长表示,高质量人才培养离不开高质量本科教学,希望全体教师从国家战略维度认识传媒高等教育的定位,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把握住学院转制的契机,大力推进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努力培养高素质信息传播人才。
李舒院长主持会议
李继东副院长对学院专业布局作了系统解读。他强调,学院学科建设需紧扣“人机协同、文理交叉”的发展方向,响应学校“人工智能三年行动计划”。此次会议不仅是备课会,更是全院面向人机协同和信息传播转型的思想动员会。
李继东副院长解读学院专业布局
赵丹副书记介绍了本科新生的基本情况,并介绍了学院学工团队的构成。她对比了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的异同,详细解读了学校“五育并举”的评价体系,指出这一体系在本科生实现全方位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赵丹副书记介绍本科生工作基本情况
张磊副院长布置了2025年秋季学期本科教学任务。他详细解读了传播学(信息传播)本科专业培养方案,重点阐述了本科生培养的九项毕业能力要求,并对课程设置作了具体说明。
张磊副院长布置本科教学任务
在专业课备课分享环节,四位老师依次介绍课程设计思路与核心内容。龚伟亮老师教学团队在《传播学概论》课程设计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创新融入思政教育与AI技术。赵如涵老师教学团队的《信息传播史》引入AI工具辅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通过多维立体的方式,来提供基于历史、技术、治理、伦理等不同维度的探讨。黄建老师的《信息网络概论》聚焦数据信息与信息传输,兼顾信息技术全流程与硬件基础知识。王宁彤老师的《视听语言》让学生们在沉浸式实践中学习AI对叙事生产和听觉体验的影响,并结合影视作品引导学生辨析人机创作差异。
学院教师分享本科专业课备课成果
本科生院贺小飞副院长对学院本科教学的筹备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她强调,本科生教学需对齐国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导向,鼓励学院持续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探索AI赋能下无边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式课程。她指出,在探索AI赋能时,本科教学应“处处有AI,而处处无AI”,真正将AI融入课堂。
本科生院副院长贺小飞讲话
付长海书记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本次会议兼具思想动员与教学研讨的双重意义,学院将把立德树人、铸魂育人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严守教学质量生命线,积极推进教学创新,实现信息传播本科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付长海书记总结发言
此次本科教学集体备课会是信息传播学院推进本科生工作、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学院积极筹备本科生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本学年迎来了第一届传播学(信息传播方向)本科生。学院将继续推进学科建设与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力争换道领跑,引领信息传播教育,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