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上午,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信息传播学院承办的首届“信息传播论坛:人机协同与传播生态”在中国传媒大学学术中心成功举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的师生以及信息传播学院全体教师、部分硕博士研究生作为现场观众参与论坛。来自国内外的资深学者与业界专家围绕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协同、传播生态、学科交叉等前沿议题发表演讲,论坛内容引发参会师生热议。
教师参会体会
王锐 信息传播学院教授
专家学者们在首届信息传播论坛上既提供了对于技术的批判性视角,又分享了如何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科研与教学的案例,令人受益匪浅。值此学院改制之际,作为信息传播学院的教师,我深感应进一步了解、掌握、应用前沿技术,促进教学与科研工作。
赵丽华 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
首届信息传播论坛充分展现出在人机协同的数智时代,信息传播跨学科、跨媒介的开阔视阈和广阔前景。这是学院发展的一个风向标——当我们还在追问文理科的利弊得失时,与会的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专家说,我们其实都是文科,面对的都是人类境况这个大命题。秉持开放、包容、合作的心态是我们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应有的姿态。
龚伟亮 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
很荣幸能作为组织者和听众,全程见证首届信息传播论坛的成功举办。从张洪忠教授对大模型引发的信息传播结构变迁的宏大叙事,到王飞跃教授关于“三个世界”的深刻思考,一系列精彩报告既为我们描绘了人机协同的未来图景,也具体而微地展示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路径。论坛不仅是学界业界前沿思想的碰撞,也是学院转制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王同媛 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
作为应用传播方向教师,非常荣幸能够参加首届信息传播论坛,我深感有许多收获与启发。主题演讲所研讨的前沿内容让我更加认识到信息传播领域的深刻变革。我们须坚持批判与包容并举,积极关注行业动态,让学生在数据洪流中坚守人的价值,用技术放大独立思考,以跨学科思维理解有温度的传播生态,让“以人为本”成为智能时代的坚守。
闫行健 信息传播学院讲师
参加中国传媒大学首届信息传播论坛,收获颇多。杨懿副校长关于科技革命推动教育改革、共建以人为本传播生态的阐述,邱林川院长对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强调,均具深刻启示。两场主题演讲聚焦学科交叉与生态治理,展现学界业界协同探索的方向,进一步深化了我对构建健康、可持续的传播新生态的认知。
赵竞鹤 信息传播学院师资博士后
能够参加这场关于信息传播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水平学术会议,我受益匪浅。多位专家的前沿思考不仅拓展了研究视野,也为我今后的科研与实践提供了新的启示。作为青年学者,我深切感受到信息传播学科跨界融合的蓬勃活力。未来,我将继续关注信息传播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把握时代机遇,力求在学科前沿探索中贡献力量。
学生参会心得
刘欢 2024级博士班
作为一名信息传播学博士生,此次论坛让我深刻体会到学科交叉融合的必要性。从杨懿副校长的开幕致辞,到两场聚焦教育实践与人机协同的主题演讲,论坛不仅拓展了我对智慧传播、媒体融合等前沿议题的理解,更启发我在研究中打破学科界限,积极探索技术与社会结合的新可能。会议内容充实,对我今后的科研方向具有指导意义。
肖响 2024级博士班
开幕式上,杨懿副校长、邱林川院长等老师的发言,从高校建设、国际视野、行业发展等不同维度,强调了“人机协同与传播生态”的跨领域重要性。主题演讲环节更是干货满满。我深刻意识到信息传播学科已无法局限于传统框架,必须与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等领域深度融合,才能回应时代对跨学科人才的需求。
王少璞 2024级传播学2班
本次信息传播论坛中,各位专家从学科交叉的教育实践到人机协同的治理前沿,深入地展现了智能时代信息传播研究的多元视角。有学者结合个人生活,强调智能时代无法忽视人的主动创造性,我深有共鸣。我所关注的健康传播始终立足于人的主体性,重视信息的具身性以及身体与信息的复杂交互。此次论坛让我更加明确未来学习与研究的方向。
叶芯男 2024级传播学2班
此次参与首届信息传播论坛,我深切感受到了学院正处于时代的岔路口,并且在积极地进行学科转型,参与前沿议题的讨论。论坛不仅展现了人工智能深刻重塑传播结构的趋势,也启发了青年学子进一步思考未来人机协同的价值与责任。相信学院能在信息传播理论建构、数字文明治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挥引领作用。
卢紫仪 2024级传播学1班
首届信息传播论坛兼具前沿科技视野和学术深度,通过资深学者、业界专家各具行业特征和专业特色的主题分享,我们能够清晰地触及当下信息传播的生态面貌。论坛在人机协同时代把握学术脉搏和挑战,远眺信息传播专业的教育实践和理论前沿,并探讨产业、学术、研发之间的协同机制。我深感受益,收获颇丰。
高天琪 2025级传播学硕士班
参加首届信息传播论坛令我受益匪浅。论坛所聚焦的人机协同问题不仅是当前研究的前沿议题,也是回应我们未来新传播生态的关键。专家对AI在不同领域中应用的分享,也让我深刻体会到AI是拓展人的思维、优化生产流程的协作伙伴。AI也带来了关于伦理、责任的一系列挑战,这使得我意识到技术最终还是要回归人的本质。
许自然 2025级专硕班
听了张洪忠教授的分享,我对AI大模型带来的变革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从PC互联网的中心化广告模式,到移动互联网的网状电商模式,再到如今大模型的再中心化智能代理模式,三个阶段的结构演进脉络分明,让我读懂了技术结构对商业生态的深层影响。这也提醒我们,无论是学习还是研究,都要紧盯技术结构变革,才能真正把握未来的发展机遇。
张敬旺 2025级专硕班
作为会务组成员,我很荣幸参与本次论坛。论坛围绕学科交叉与智能传播展开,多位专家的分享让我深刻体会到技术与传播深度融合的趋势。作为出版专业的学生,我尤其关注人机协同时代内容生产与传播机制的演变,这些前沿思考为我今后的学习指明了宝贵方向。此次经历既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也增强了我对行业未来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