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上午,中国传媒大学第六届 “金蔷薇” 学术季博士生创新论坛·国际研究生学术分论坛在信息传播学院举行。来自6个国家的硕博士研究生作为报告人,一同就“数智时代信息传播现代化:理论与实践”这一主题展开分享与讨论。
本场分论坛由“发展中国家国际传播硕士”项目负责人、信息传播学院国际生导师康秋洁副教授主持,信息传播学院张开教授以及王锐教授分别担任上下半场的评议人。信息传播学院李继东副院长致欢迎辞。
李继东副院长指出,数智技术推动传播研究范式转型,需在算法与人工智能背景下重新审视经典传播理论,需打破学科壁垒,考量人工智能的影响,促进理论与实践、人类与机器的深度对话,以跨界思维探索信息传播现代化之路。同时,要尊重、探讨基于不同国情的信息传播现代化实践和理论,助力全球南方知识的觉醒与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
李继东副院长致辞
康秋洁副教授主持分论坛
分论坛上半场由信息传播学院师资博士后李岸东博士主持。论文宣读环节,坦桑尼亚留学生晨光(Daniel Joseph Diah)聚焦非洲数字传播系统建设,强调非洲需构建融合本土文化和技术的自主数字体系。尼泊尔留学生王力(Tej Prasad Wagle)指出西方训练的AI模型并非中立工具,而是扮演了带有偏见的“文化把关人”角色,存在系统性误认、混淆和异化,导致数字认知不公。巴基斯坦留学生瓦利德(Waleed Ahmad)聚焦数智时代下巴基斯坦融合本土文化与技术的数字传播系统构建策略,以中国乡村数字化转型为参照,提出本地文化的内容与语言支持、以社区为中心的平台设计、基于文化规范的数据算法治理三大支柱。来自北京大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邓媛(周雪渊代为宣讲)基于规训理论视角,通过多模态话语分析,探讨中国抖音健身网红的传播策略。
李岸东博士主持上半场分论坛
上半场同学先后发言
张开教授对上半场的论文分享进行评议。她认为四篇论文各有亮点,研究者从不同方向研究数智时代的数字转型、科技文化影响与公正传播,展现出独特的研究价值。若能适当精简论文标题以突出主题、补充具体实例或扩大样本规模,进一步阐述研究方法细节,将会让研究论证更扎实、研究结果呈现更完善。
张开教授评议上半场分论坛
分论坛下半场由 “发展中国家国际传播硕士”项目实践教学协调员、信息传播学院讲师闫行健博士主持。尼日利亚留学生李思然(Nwekeorji Juliet Ebele)聚焦人工智能在语言教育中促进跨文化沟通的作用,指出与母语者实时互动是提升学习效果的关键,而AI语言应用也显著促进了全球互联互通。斯里兰卡留学生甘甜(Charitha Jeewanthi Gangewaththa)聚焦斯里兰卡传统舞蹈的数字化保存,发现社媒平台虽能提升全球可见度、促进传统文化教育与创新,但也带来本真性缺失、过度商业化及仪式意义消解等风险。来自暨南大学的苗欣然聚焦短视频平台的城市叙事,发现短视频生态中存在“双轨议程流动”:党政媒体影响商业媒体的议题显著性,而意见领袖则引导普通用户的发布模式。
闫行健博士主持下半场分论坛
下半场同学先后发言
王锐教授对下半场的三位发言人的论文给予肯定,认为其兼具理论深度与方法严谨性,随后分别从研究样本与抽样、内容与结构、理论应用等方面提出了细致的优化建议,以帮助研究者进一步提升论文的完成度与说服力,使研究成果更扎实。
王锐教授评议下半场分论坛
最后,张开教授对国际研究生学术分论坛进行总结点评。本次分论坛论题丰富,极具文化多样性和国家特色,呼吁参会研究生秉持论坛精神,共同携手迈向一个更连通、更包容、更智能的美好未来。
“金蔷薇”学术季博士生创新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及共青团中国传媒大学委员会主办,自2020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五届。论坛以其高水平的学术研讨、跨学科的对话及创新驱动的议题设置,广受学术界及业界关注与好评。本届论坛由包括信息传播学院在内的8家教学科研单位承办,下设8个平行分论坛。本届首次举办国际研究生学术分论坛,参与同学主要为我校在读国际留学生。论坛汇聚海内外优秀学者,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跨学科研究范式转型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研讨,搭建高水平国际学术对话平台,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探索新路径。
国际研究生学术分论坛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