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25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南民族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七届全国高等院校信息传播师资班在武汉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科大讯飞的知名专家学者发表主题演讲,24所院校58位中青年教师、博士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25日上午,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柴剑平教授、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方德斌教授在开幕式发表致辞,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传播学院院长李舒教授、中南民族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陶喜红教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李长中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峻俊教授主持。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柴剑平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柴剑平副校长表示,全国高等院校信息传播师资班是中国传媒大学为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打造高质量新闻传播师资队伍开展的有益探索,目前已形成品牌效应。他指出,我们应当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这一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提升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深化理论创新,加快构建新闻传播领域自主知识体系,以传媒之力推动文明互鉴。

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方德斌教授
中南民族大学方德斌副校长向信息传播领域的青年学者致以殷切希望:一要扎根大地,做有深度研究者,融合传统人文学科与数字技术;二要拥抱变革,做有锐度创新者,捕捉前沿、探索新理论方法范式;三要坚守初心,做有高度引领者,讲好中国故事,助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民族文化影响力。

中南民族大学教师杜颖卉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峻俊教授
学员代表中南民族大学杜颖卉老师在发言中表示,师资班搭建了共商信息传播教育大计、共迎时代变革挑战的高水平交流平台,能助力弥补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不足的短板,在汲取学术养分、把握业界脉搏中提升教学能力,化解面对学科知识体系质变时的困惑。
四场主题演讲从技术应用、学术研究、经济关联等多维度,剖析了人工智能与信息传播领域的深度交织,探讨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政治经济学问题、人工智能在国际传播、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学术写作的赋能与应用等议题。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王维佳教授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王维佳教授的主题演讲围绕《全球化的遗产与墓碑:人工智能与“急躁资本”的政治经济学》展开。他指出,当前我们的科研教学要突破人工智能技术表象,揭示其背后物质性设施、落地条件、国家制度等深层逻辑,极大拓宽了人文社科与人工智能全链条体系建设的接触面与议题范畴。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卫东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卫东教授发表了主题演讲《智能云传播:人工智能和万物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李卫东教授倡导当前应立足时代变革,拥抱智能技术,鼓励师生接触技术迭代的“观测站”,为其建立预测性思维与直觉能力。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刘俊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刘俊教授发表了主题演讲《人工智能与国际传播议题的科研写作:视野与困境》。演讲带领学员们窥见人工智能与学术联系最紧密、隐性的领域,寻觅人工智能背后的人文底色与动态趋势。

科大讯飞智慧传媒业务部总监邵青
科大讯飞智慧传媒业务部总监邵青发表了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国际传播与内容出海》的演讲。他从国际传播的“第一公里”中的内容、渠道到“最后一公里”的语言、场景,细致推演了人工智能提升中国国际传播影响力的具体路径与展望。

中南民族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陶喜红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传播学院院长李舒教授
25日下午,师资班闭幕式由中南民族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陶喜红教授主持。闭幕式上,由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传播学院院长李舒教授宣读师资班结业名单,中国传媒大学李舒教授、李继东教授、王京山教授,中南民族大学何国梅副教授、黄骏副教授为师资班学员们颁发结业证书。

师资班学员代表姜楠
南京林业大学教师姜楠代表师资班学员在闭幕式上发表了感言。她表示,为期两天学习既是知识积累又是精神洗礼,专家们的观点为参会学员们应对信息传播领域变革挑战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也为全国高校教师提供了前瞻的思想支持。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李继东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李继东教授在本届师资班闭幕致辞中表示,师资班一致坚持公益性、前瞻性、引领性。本届师资班的主题直面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信息传播结构性转型及其对高校教研的挑战与机遇,与会专家学者对人工智能发展中的人类价值、人文底色、物理基础及信息传播路径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有助于共同促进信息传播教育高质量发展。

会议合影
全国高等院校信息传播师资班自2019年创办以来,已举办七届。师资班面向全国高校信息传播领域专业教师、在读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开放报名。课程致力于为每位参会代表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为信息传播领域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