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至25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南民族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十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南湖之滨的中南民族大学学术交流中心成功举办。本届研讨会汇聚了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等全国40余所高校的近两百名博士生、青年教师及学者,围绕“创新与自主:数智化背景下的信息传播”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度对话与思想碰撞。
25日上午,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柴剑平教授、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方德斌教授在开幕式发表致辞,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传播学院院长李舒教授、副院长李继东教授等,中南民族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陶喜红教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李长中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峻俊教授主持。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柴剑平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柴剑平教授表示,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已成为学界与业界广泛认可的学术品牌项目。面对数智时代的浪潮,研讨会致力于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共同探索信息传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他希望与会师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并再次欢迎现场来宾共赴这场思想盛宴。

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方德斌教授
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方德斌教授代表主办方中南民族大学欢迎与会的来宾和青年学子们到访湖北武汉。他回顾了学校与新闻学科的发展历程并特别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希望:“一是扎根大地,做有深度的研究者,立足中国国情,深入社会肌理;二是拥抱变革,做有锐度的创新者,勇于探索新理论、新方法、新范式;三是坚守初心,做有高度的引领者,在未来始终坚守专业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最后,方德斌副校长还表达了进一步搭建学术平台的愿景和对本届论坛的圆满成功的祝福。

往届参会代表王天瑞
中原工学院教师王天瑞作为往届参会代表在开幕式上发言。他回顾了往年参与研讨会的历经和收获,也分享了自己从博士生到高校教师的身份转变感悟。他说:“这个平台不仅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更让我与众多良师益友结下深厚情谊。它所秉持的育人初心,让思想的火花在这里碰撞,让学术的种子在这里生根。”

本届参会代表刘相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刘相作为本届参会代表在开幕式上发言。他提到,这是他第三次参与该研讨会,会议上的学术讨论与专家点评如活水般滋养了他的学术认知,见证了他从硕士到博士的成长。作为曾在中南民大求学的“老民大人”,刘相热情向参会者介绍校园,并以“金秋爽,丹桂香”诗意地表达了在江城武汉与各方学友交流思想的喜悦。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峻俊教授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维佳教授
开幕式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维佳教授作了研讨会的主题演讲《全球化的遗产与墓碑:人工智能与“急躁资本”的政治经济学》。讲座穿透技术表象,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热潮背后的政治经济动因与全球权力结构,为与会者理解智能时代的传播变革提供了宏阔而深刻的理论视角。讲座由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李继东教授主持。
本届研讨会设立了5个分论坛,分论坛的主题分别为《中国共产党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人工智能与信息传播》《数字伦理与信息治理》《数智出版与信息素养》及《国际传播与全球治理》。60余位博士生报告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点评专家进行了精辟深入的指导,现场讨论热烈,充分展现了青年学者跨学科、重实证、关注现实的学术活力。本届研讨会评选出15篇优秀论文,这些论文展现了青年学子的博学笃思和学术能力。

中南民族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陶喜红教授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李长中教授
25日下午的博士生研讨会闭幕式由中南民族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陶喜红教授主持。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李长中教授宣读了获奖论文名单,中南民族大学李长中教授、陶喜红教授、陈峻俊教授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王锐教授、李汇群教授共同为获奖者颁发奖状。

获奖学生代表陈思覃
清华大学博士生陈思覃作为获奖学生代表,以历史学研究的“跨界”视角,阐述了从《新浙东报》到智能算法的历史纵深感,认为“真正的‘赋能’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技术、组织与人的深度融合”。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李继东教授
最后,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李继东教授在闭幕式上致辞。他充分肯定了本次博士生研讨会在推动青年学子学术交流创新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并鼓励所有与会者将会议的智慧与灵感带回书斋与实验室,在未来的学术征途上继续保持跨界的勇气、对话的热情与创新的锐气。
作为已成功举办十四届的学术品牌活动,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在学界和高校间已形成较强影响力和示范效应。未来,研讨会将持续为一代代青年学者搭建高起点、深交流的学术舞台,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会议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