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学院简介
学院领导
学院领导
行政机构
学者风采
二级教授
教授/研究员
副教授/副研究员/副编审
讲师/编辑
学生培养
学位管理
毕业设计
IMIC项目
Communication studies PhD
学术研究
学术活动
学术成果
学术资源
党群工作
国际合作
国际学术交流
国际访问学者
国际交流管理
学者风采
二级教授
教授/研究员
副教授/副研究员/副编审
讲师/编辑
刘燕南
刘燕南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传播学院受众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智能传播、网络舆情。发表论文《从“受众”到“后受众”:媒介演进与受众变迁》《内容力、传播力、互动力——电视节目跨屏传播效果评估体系创新研究》等百余篇。出版著作《电视收视率解析》《电视传播研究方法》等9部。主持或参与项目“中国华语电视在海外受众中的传播效果研究”“美国华裔新生代认同建构研究”等50余项。一、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中文:1.内容力、传播力、互动力——电视节目跨屏传播效果评估体系创新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年第41期,15-21页。2.从“受众”到“后受众”:媒介演进与受众变迁。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3期,5-11页。3.互联网原生广告中隐私悖论的嬗变与规制。当代传播,2019年第6期,84-87页。4.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中文国际频道改版及节目创新的观察与评析。电视研究,2019年第12期,16-19页。5.探寻海外华语观众的变化轨迹——基于央视中文国际频道2013—2017年海外观众调查的分析。中国电视,2018年第11期,62-68页。6.国际传播效果评估指
李智
李智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文化外交、国际政治传播、全球传播、国家形象、软权力和学术话语体系等。发表论文《在“理论”与“经验”之间——对中国传播研究二元路径的再思考》《大众传播下的国家身份建构》等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等16部。主持或参与项目“中国国际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研究”等7项。一、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中文:1.在‘理论’与‘经验’之间——对中国传播研究二元路径的再思考。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9期,33-39页。2.论美国主流报业的媒介保守主义偏向——基于《纽约时报》与《华尔街日报》对“占领华尔街”运动报道的文本分析。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8期,43-49页。3.大众传播下的国家身份建构。现代传播,2007年第4期,141-143页。4.国家资源软权力化的路径分析——一个传播学的视角并以美国为例。现代传播,2011年第8期,45-48页。5.对新闻事实的一种建构主义解读——兼对客观性新闻报道辩正。现代传播,2014年第11期,55-59页。6.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研
李汇群
李汇群,副研究员,学科与科研办公室主任,专业方向为文化研究、舆论传播研究。主要著作《湮没的时尚》,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文化与教育的包容性发展:大学女校长的使命与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主要论文《〈红楼梦〉图像传播的三个阶段》,《曹雪芹研究》,2018年第4期《四十年来〈红楼〉剧》,《曹雪芹研究》,2018年第1期《新世纪以来都市婚恋题材电视剧中的“乡村”呈现》,《中国传媒报告》,2017年第1期《中国电视剧的非洲传播刍议》,《现代传播》,2016年第5期《媒介融合时代舆论引导方式变革的新动向》,《新闻记者》,2015年第7期,第二作者《用电影佳作构建中国文化新符号》,《光明日报》,2015年10月《中国影视产品出海的又一次试水》,《中国广播影视》,2015年第10期所获奖项和荣誉2018年,获得京东奖教金2017年,获得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英语教学比赛优秀奖2014年,获得中国传媒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其他入选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计划”入选中国传媒大学“双一流:新时代青年拔尖科研人才”
李琳熙
李琳熙讲师。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师资博士后。研究领域为国际传播、传播社会学、新闻传播史论等。代表性论文:知识精英介入新闻生产:英中了解协会新闻小组对媒体涉华报道的勘误实践。《新闻大学》,2023年第5期。(第一作者)意义的延伸与迁移:Gung-ho的跨语境传播与流变。《全球传媒学刊》,2023年第4期。(独立作者)从“书呆子”到“说书人”:共同演化视野下阅读生态的社区化转向。《编辑之友》,2023年第10期。(独立作者)系列融媒体短视频《破冰者》的叙事特点与传播策略分析。《国际传播》,2023年第3期。(第一作者)Linxi, LI. How Platformisation Shape the Form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Public Appeals. Annual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IAMCR), July 2023.
李继东
李继东,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内蒙古大学文学学士、硕士,中国传媒大学大学传播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迄今已在《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中国影视政策创新研究》《英国公共广播政策变迁与问题研究》等著作2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对外宣称与国际舆论引导研究”(重大)与“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理论创新研究”(一般)、国务院新闻办重点委托项目“中国新闻管理话语体系研究”等。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社会法研究中心、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做访问学者,在英国、美国、日本、爱尔兰和西班牙等国家参加ICA、IAMCR等会议。获第八届和第九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著作评选决策管理类一等奖和三等奖、北京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8年度北京市宣传系统优秀调研报告、2002全国出版社市场营销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奖励。主要研究领域:传播理论、国际传播、传播政策、话语研究、营销传播等。主要讲授课程:传播学概论、信息与传播政策、话语研究、整合营销传播等。一、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章:中文:1.近五年来网络流行语的青年身份
李舒
李舒,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广播学院新闻学学士,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硕士、传播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政治学博士后。长期从事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是中央网信办特聘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编写专家、央广特聘“新闻评论员”。曾任中国传媒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市朝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挂职)。获得过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广播影视学术论文奖、北京市优秀高等教育科研成果奖等奖项。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评论、视听传播、政治传播、传媒治理、传媒教育等。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近百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7项。一、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中文:在《光明日报·理论版》《现代传播》《现代出版》《新闻大学》《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中国记者》《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电视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二、专著:1.专著《执政党的传媒治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出版。2.专著《传播学方法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出版。3.专著《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中国广播电
李频
李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博士。曾先后任职于河南省电化教育馆、河南日报社新闻研究所、北京印刷学院出版系。《现代出版》副主编,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编辑出版理论、期刊史论、出版专业阅读理论等。发表论文《呼唤系统深入的20世纪文学出版专门史》《阅读效率·专业性·跨专业性——出版专业阅读教学手记二则》等近50篇。出版著作《出版:人学絮语》《中国期刊发展报告:区域发展与市场类群分析》等10余部。主持项目“新中国出版微观史论”“中国期刊产业化集团化研究”等10余项。一、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中文:1.呼唤系统深入的20世纪文学出版专门史。现代出版,2020年第1期,16-28页。2.《新华文摘》:“杂志的杂志”的辩证张力。新华文摘,2019年第24期,5-8页。3.改革开放出版家的思想结构(下)——陈昕《出版留痕》序。编辑学刊,2019年第3期,33-38页。4.改革开放出版家的思想结构(上)——陈昕《出版留痕》序。编辑学刊,2019年第2期,39-43页。5.出版行为比较分析的问题导向——以《我的父亲沙飞》初版和典藏版的案例教学为例。河南大学学报(
林卉
林卉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讲师,博士。口述历史与传播方向学术硕士指导老师,讲授《口述历史实践与案例分析》等专业课,并在校本科生通识系统中开设若干课程。研究领域为口述历史及中国电影电视剧史研究。执行主编“口述历史在中国”系列丛书,目前已出版《口述历史在中国:多元化视角与应用》《口述历史在中国:跨学科应用与公共传播》《口述历史在中国:记忆的建构与社会传承》等三辑;连续多年执笔《中国口述历史观察报告》;发表《开端:中国电视剧事业诞生时期的记忆》《口述历史与新中国儿童电视剧研究》等相关论文成果十余篇。近十余年来策划发起及参与百余个口述历史项目,积累数万分钟珍贵影像资料;以专家或执行团队负责人身份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专项项目及教育部、中宣部和广电总局的多个项目。享誉国际的全国口述历史业界活动——“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发起人、组委会执行主席;中国口述历史国际项目展总策展人;中国人大新闻奖获得者;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史学专委会理事。
罗雪
罗雪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美国天普大学联合培养传媒经济学博士,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发表论文Research on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of China-Africa Industrial Cooperation in African Countries、《社交网络中全球媒体的国际传播效果提升策略研究》等10余篇。出版著作《知识传播:有效性理论及其路径》。主持或参与项目“非洲国家对中非产能合作的舆情研究”“中国在非洲国家形象与影响力研究”等近10项。一、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英文:1.Research on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of China-Africa Industrial Cooperation in African Countries, China-Africa Think Tank Forum, Yiwu,2016.2.A Study of Knowledg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China-Africa Cooperation on S
雷跃捷
雷跃捷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传播学院舆论研究所所长,曾任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广播学院新闻学博士。曾先后于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和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从事新闻采编和研究工作,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部做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新闻学、舆论学。发表论文《运用战略思维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建设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命题、资源、路径与方法》等160余篇。出版著作7部。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16项。一、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中文:1.运用战略思维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9年第1期,113-122页。2.建设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命题、资源、路径与方法。现代传播,2018年第4期,68-74页。3.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四个基本特征。现代传播,2017年第10期,29-33页。4.把握舆论工作规律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新闻传播,2017年第10期,1页。5.提高预见性加强主动性把握规律性——学习习近平同志“8·19”讲话精神的体会。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1期,25-27页。6.科学认识和把握新闻宣传工作的几个重大关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年第1期,23-25页。7.我国广播电视媒体公信力的
孟伟
1.个人简介孟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精品课负责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欧洲传播研究和教育协会(ECREA)会员。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学会理事;中国智能多媒体终端技术联盟智库专家;国内多家电台、互联网音频企业特约专家。多年来致力于研究音频媒体基本原理、互联网融合发展,音频节目创新研发等领域。自2004年以来多次赴英,于桑德兰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伯恩茅斯大学研修;受邀赴英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参加国际广播研讨会,促进中国互联网音频、中国广播研究的国际传播与中欧比较研究。与欧洲知名广播研究学者、新媒体学者多有合作。欧洲广播研究权威期刊发表Newradioperiod:theTrendsandChallengesinChineseRadio(意大利Errepinews),ChangesinthePatternofProgrammesinContemporaryChineseRadio(英国TheRadioJournal:InternationalStudiesinBroadcastAudioMedia)。协助学校有关部门与英国桑德兰大学、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英国赫尔大学建
秦学智
秦学智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传媒素养教育研究、教育历史文化研究。发表论文《当代美国传媒素养教育教学发展理论逻辑与实践特征》《全息传播系统论》等30余篇。出版著作《传媒教育学(普通素养篇)》《美国传媒素养教育(基础教育篇)》等7部。主持或参与项目“中美传媒素养教育融入式课程比较研究”“中国青少年儿童传媒素养教育计划”等17项。一、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中文:1.当代美国传媒素养教育教学发展理论逻辑与实践特征。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9年。2.全息传播系统论。传媒国际评论第三辑,2015年。3.信息素养认知及其教育:脉络、基础与特征。传媒国际评论第三辑,2015年。4.论国民精神。传媒国际评论第二辑,2014年。5.高校内部治理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传媒国际评论,2014年第二辑。6.试论新闻素养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由美国石溪大学新闻素养暑期课程教学思想引发的思考。现代传播,2014年第2期。7.对我国高中阶段传媒素养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探究与反思——以北京市广渠门中学为例。现代传播,2012年第11期。8.大学到底需要什么样的“
王京山
王京山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数字出版、编辑出版、文献传播理论。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网络出版运作》《文献传播》等近10部。主持或参与“王重民全集编纂(专题编)”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项。
王同媛
王同媛讲师。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传播学师资博士后。研究领域为智能传播、新媒体传播、传媒艺术与文化等。一、学术论文独作发表《主旋律工业剧的叙事进路与传播价值》《红色谍战剧的多维创新解析》《红色影视经典中革命女性的艺术书写:呈现、审美与价值》《论网络短视频的片段性、典型性特征兼及其创作生产的审美反思》等CSSCI及北大核心等学术论文十余篇。二、科研项目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地方政府部门科研项目2项,校级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以及中央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北京市朝阳区区委等相关政府部门科研项目多项。三、著作1. 参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网络空间全球治理大事长编 (2022)》《网络空间全球治理大事长编(2021)》等;2. 著作文章载于《入场与在场:网络文艺批评的新视野与新维度》,知识产权出版社,2020;著作文章载于《全球化与后全球化:中国影视的进程与前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四、其他1. 荣获国家一级学会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四届“学会奖”暨2020-2021年度学术成果推优之“学术论文”三等奖;2. 荣获中国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40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2
/
3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