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研究院简介
研究院领导
传播研究院领导
行政机构
学者风采
二级教授
教授/研究员
副教授/副研究员/副编审
讲师/编辑
学生培养
学位管理
毕业设计
IMIC项目
Communication studies PhD
学术研究
学术活动
学术成果
学术资源
党群工作
国际合作
国际学术交流
国际访问学者
国际交流管理
学者风采
二级教授
教授/研究员
副教授/副研究员/副编审
讲师/编辑
王锐
王锐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大众传播学院博士,曾任教于美国波士顿大学传播学院。有丰富的一线新闻工作经验,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担任编辑、记者、节目策划,在“经济之声”担任策划部副主任、市场报道部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新兴媒体、国际传播。发表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数十篇。多部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部分文章:英文:1.Do closer relationships increase content similarity? Assessing transnational agenda-setting influence of Chinese media on Twitter. Journalism Practice. Online first, 1–20, 2023. [SSCI]2.Hashtag framing and stakeholder targeting: An affordance perspective on China’s digital public diplomacy campaign during COVID-19
徐芳依
徐芳依讲师。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跨文化传播、视听传播、影视艺术理论。发表论文A Study on the Father Image in Chinese Film and Television、《电影心理学的伦理面向》等10余篇。出版著作《类型的新变——主旋律电影的审美想象》,主持或参与项目“基于‘互联网+’互动剧的新叙事模式研究”“影视作品对青少年受众群体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机制研究”等4项。
薛宝琴
薛宝琴,女,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长期从事舆论理论和实践研究。一、教学工作承担的课程包括:“新闻理论研究”课程(192课时)“媒介批评”课程(192课时)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课程(160课时),新媒体概论(32课时)新媒体发展研究(32课时)“新闻报道”课程(80课时)“影视精品分析”(64课时)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创业(32课时)网络舆情二、科研工作(一)专著:《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研究》(独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舆论引导新论》(第二著者)(社科文献出版社,2018)(二)CSSCI论文与北大核心期刊论文:《网上正能量概念指标体系及其测试》,《当代传播》(CSSCI),2018(5)《网络正能量的内涵和保护机制》,《青年记者》,2018(2月下)《中国舆论引导格局新动态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CSSCI),2016(12)《扩大网上网下同心圆凝聚新时代社会共识》,《中国广播电视学刊》,(CSSCI),2017(11)《日本报纸数字化发展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新闻界》(CSSCI),2015(05)《暴恐事件的舆论引导机制研究》,《国际传播与国家发
杨石华
杨石华发布者:王同媛发布时间:2021-07-06浏览次数:3506杨石华 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传媒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当代中国图书出版、出版知识服务。发表论文《吸纳与嵌入: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与主题出版的协同发展》《主题出版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版再认识》《作为知识服务的数据库出版:驱动力、服务机制与优化》等50余篇。主持项目“新中国马恩列斯著作阅读史研究”“基于北京红色出版资源的出版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融合出版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等。
闫行健
闫行健讲师。香港大学博士,美国布朗大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学士。研究领域为跨国史、国际法传播史、中西方交流史等。已在国内外期刊、会议发表多篇论文。代表性论文:1. 闫行健. 从惠顿的《国际法原理》到丁韪良的《万国公法》——近代中国国际法译介新探[J].美国研究, 2022,36(05).2. 闫行健. 美国《1965年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探析[J].美国研究, 2016,30(03).3. YAN, Xingjian. (2019, May).A Transnational Study of Wanguo Gongfa in China and Japan.University of Hong KongSpring History Symposium 2019.4. YAN, Xingjian. (2021, June).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Wanguo Gongfa.The British Postgraduate Network for Chinese Studies (BPCS) C
张开
张开的个人简介1.个人简介张开,女,博士,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国际传播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媒介素养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媒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学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传媒合作委员会委员,察哈尔学会研究员,中国新闻奖专家评委。1978年考入安徽大学外语系,后分别于1997年2004年进入北京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深造,研究生学历,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学位。1982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安徽蚌埠教育学院、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从事一线教学与科研工作。期间于2000-2002年新华社借调常驻非洲乌干达,2006年在伦敦大学知识研究所访学一年,2010年再度被新华社借调常驻新加坡一年。长期以来从事国际传播、国际新闻和媒介素养的研究。2.近8年的主要成果:论文:论文《媒介素养视阈下受众研究新论》,《现代传播》2018年第2期。论文《论群体传播中的女性主体意识》,《媒介与女性研究蓝皮书》,2017年5月出版。论文《2016年中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论文《刍议媒介素养学科建设》,《现代传播》,2
张洁
1.个人简介姓名:张洁性别:女民族:汉族出生年月:1978年5月工作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传媒教育研究中心职称:副研究员2.教育背景及研究方向2006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获传播学博士学位。2006年7月至今,任职于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传媒教育研究中心;主要从事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研究。3.2010-2018年度主要研究成果期刊论文《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困难与原因》,《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拥有≠会用:城市小学生媒介素养亟待提升》,《中小学管理》,2012年第9期;《论电子化学习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年第10期;《拥有≠会用:城市小学生媒介素养亟待提升》,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全文转载,2012年第12期;《让电子游戏成为教育帮手》,《少年儿童研究》(家教版),2012年第12期;《21世纪,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上海教育:环球教育时讯》,2013年7月10日出版;《中小学电子教材研发及应用实效初探》,《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第9期;《帮助孩子做网络海洋中会游泳的鱼》
朱振明
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留学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博士,法国里昂二大、哥伦比亚哈维利亚纳天主教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国际传播理论及思想史,尤其关注拉美和非洲的区域传播。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发表论文《媒介学中的系谱学迹线——试析德布雷的方法论》《福柯的话语与权力及其传播学意义》等30余篇。出版著作《西方国际传播的想象》《传播世界观的思想者——阿芒·马特拉传播思想研究》《全球传播的起源》《西方国际传播的想象》等9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对拉美软实力传播研究”。主要学术成果论文:1.福柯的考古学与系谱学:理路、方法与知识意图。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023年第12期。2.媒介化vs 中介化:媒介效果研究的盎格鲁-北欧与拉丁传统。《全球传媒学刊》,2023年第12期。3.拉美“南方传播学”及其对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建构的启示。《国际新闻界》,2023年第12期。4.福柯的考古学与系谱学:理路、方法与知识意图。《清华西方哲学研究》,2023年第7期。5.德布雷媒介学研究中的“物质性转向”。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023年
赵丽华
1.个人简介:赵丽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博士后,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编辑出版专业教师、副编审。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传播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编辑出版史、阅读研究、出版实务。2.主要著作:《民国官营体制与话语空间——中央日报副刊研究(1928-1949)》,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大学精神与大学出版——民国中央大学“学人办刊”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2016年版。3.主要论文:评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上海蒙学公会与《蒙学报》研究,《教育史研究》2007年第1期。《青白》、《大道》与20年代末戏剧运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1期。“国家观念”与“知识阶级台柱”观——储安平与《中央日报》副刊,收入《储安平和他的时代》一书,谢泳、蔡登山主编,台北秀威资有限公司2009年版。出版:无为而治的商业,《现代出版》2012年第5期。学人办刊与大学出版,《现代出版》2014年第4期。大学的本质与大学出版的方向,《现代出版》2015年第2期。《新华文摘》2015年第11期转载,题为《大学出版的逻辑
赵国宁
赵国宁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新媒体与社会、算法研究、情感传播、新闻传播史论。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报纸、会议上发表12篇论文。一、代表性论文1. 《智能时代“深度合成”的技术逻辑与传播生态变革》,《新闻界》2021年第6期(独立作者);2. 《疫情时期英国媒介融合实践》,《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6-21(007)(独立作者);3. 《从“外王”内敛到“西学”破局:清朝新闻管控思想的衍变研究》,《新闻春秋》2021年第3期(第一作者);4.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中国的媒介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第二作者);5. 《区块链新闻的概念、原理和价值》, 《当代传播》2019年第3期【《新华文摘》(纸质版全文转载),2019年第16期】(第二作者);6. 《“理想”和“技术”哪个更让新闻业负责任?——兼论中国新闻实践中对美国“社会责任论”的批判借鉴》,《新闻界》2018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2019年第2期】(CSSCI)(第二作者);7. 《媒介革命与媒介权力关系的历史考察》,《新闻春秋》2017年第4
赵如涵
赵如涵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硕士生、博士留学生导师。曾任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副院长(2019-2022)。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ULB)与中国传媒大学双博士(2014)。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新闻研究与教育分会(JRE)副主席,英文期刊《Journal of 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责任编辑,教育蓝皮书《中外合作办学年度报告》主编,英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士(Fellow of Advance HE);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访问研究生(2008-2009)、比利时布鲁塞尔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2012-2013)、中国传媒大学首批“青年拔尖人才”(2018)、 “北京市国家治理青年人才”(2019)。主要研究领域:传播与社会变迁、国际传播、新闻社会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等。主讲课程:本科课程《传播学概论》、《传播理论(双语)》、《传播与艺术》、《全球传播》,研究生课程《传播理论》、《大众传播与娱乐文化》、《新闻理论专题研究》,全英文慕课《Communication Theories》等。主要学术成果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021):《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39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3
/
3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