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2-11
    2021年传播学编辑出版学暑期班暨“大地传媒坊”社会调研项目成果汇报会
    新闻 |2021年传播学编辑出版学暑期班暨“大地传媒坊”社会调研项目成果汇报会原创中传传播研究院中传传播研究院2021-11-19 17:1011月10日下午,2021年传播学编辑出版学暑期班暨“大地传媒坊社会调研项目成果汇报会在42号楼120教室举行。传播研究院院长李舒、党委书记付长海、副院长李继东,以及李智教授、王京山教授、王锐副教授出席本次汇报会并担任评委,“大地传媒坊”指导老师刘楠担任汇报会主持人。传播研究院自2019年开始举办传播学编辑出版学暑期班项目,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题开展研讨与创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21年,为进一步落实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培养综合改革和课程思政精神,传播研究院推出了“大地传媒坊”教改创新项目。“大地传媒坊”名字取自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寄语。自2021年元旦启动以来,已公开发布近20万字深度文章,关注乡村扶贫、抗击疫情、对外传播等议题。2021年5月,2021年传播学编辑出版学暑期班暨“大地传媒坊”社会调研项目发出征集令,鼓励学生围绕“建党百年”“乡村振兴”“文化强国”“社会治理”“媒体深度融合”等主题展开调研
  • 2021-11-18
    我院《不忘初心为党育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常学常讲常新》一文获我校“读懂中国”一等奖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根据学校关工委工作安排,传播研究院以“讲好入党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认真开展“读懂中国”活动,组织学生与“五老”中的老党员进行深入交流,结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记录老党员的入党初心及为党的传媒教育事业奋斗的感人事迹,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激发爱党爱国之情。在今年本校“读懂中国”活动中,我院2020级博士生王娜同学深度采访我院雷跃捷教授,挖掘和记录雷跃捷教授的入党历程和为党奋斗的感人事迹,据此整理出《不忘初心 为党育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常学常讲常新》一文,获评2021年中国传媒大学“读懂中国”活动征文类一等奖。本期对获奖作品进行全文推送,以飨读者。雷跃捷:不忘初心为党育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常学常讲常新雷跃捷,1959年6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12月在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雷跃捷教授是教育部聘任的“国家教材委员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专委会委员(全国新闻学专业唯一委员),他曾担任过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新闻学概论》编写组首席专家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传播学教育专业
  • 2021-11-18
    传播大讲堂回顾 | 第四十六期:提升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新进路
    传播大讲堂回顾| 第四十六期:提升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新进路2021年10月16日下午,由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主办、传播研究院承办的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国际传播与区域传播工作坊”暨传播大讲堂第四十六期于42号楼120教室正式启动,并通过钉钉平台在线同步直播。本次讲座邀请了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对外传播》《当代中国与世界》主编于运全老师做主题为《提升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新进路》的分享,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教授、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黄典林老师担任主持人。主讲人于运全院长主持人黄典林副教授于运全院长从“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出发,围绕我国近年来与国际传播相关的历次重要会议,详细阐述了我国国际传播工作取得的进展与面临的新要求,并针对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好中国形象、构建对话话语体系等重要议题强调了主动、平视、创新和文化的重要性。01时代背景:“两个大局”于运全院长强调,做好国际传播工作的前提是把握好国际传播所处的时代背景,即“两个大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一方面我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并在世界舞台上发挥
  • 2021-11-18
    传播研究院师生参观香山革命纪念地
    传播研究院师生参观香山革命纪念地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10月20日,传播研究院党委和分工会组织师生前往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参观香山革命纪念馆,瞻仰双清别墅等革命旧址,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全国胜利和党中央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辉历史,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 师生们在香山革命纪念馆的合影香山革命纪念馆当天上午,传播研究院师生参观了香山革命纪念馆。在纪念馆中,师生们跟随讲解员的指引,逐一参观了“进京赶考”“进驻香山”“继续指挥解放全中国”“新中国筹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五个部分的展览。馆中展品众多,有渡江战役使用的木船、毛泽东同志从西柏坡进京时乘坐的吉普车、开国大典使用过的礼炮等等,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光辉的革命历史。开国大典礼炮毛泽东同志进京时乘坐的同型道奇吉普车▲ 师生们参观香山革命纪念馆双清别墅参观完香山革命纪念馆后,师生们来到了双清别墅,参观“毛泽东同志在香山”展馆。展馆门口是毛泽东同志阅读解放南京报纸的照片,左侧则是办公室、会客厅和卧室,大家认真参观了毛泽东同志在双清别墅居住时的照片、手稿、电文等展
  • 2021-11-05
    传播大讲堂回顾 | 第四十七期:做大做强新时代的国际传播
    10月22日上午,由传播研究院主办的传播大讲堂第四十七期在42号楼120会议室举行,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上同步进行。本次讲座也是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国际传播与区域传播工作坊”第二讲。本次讲座由高级编辑、现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传媒在线公司(北美总站)总经理江和平老师主讲。主题为“做大做强新时代的国际传播”。此次大讲堂由传播研究院副院长李继东教授主持。主讲人江和平老师(线上)主持人李继东教授(线下)如何打造国际传播的“黄金时代”首先,江老师回顾了自己与中央电视台国际传播事业相伴的职业生涯。作为亲历者,江老师表示,当下正是做大做强国际传播的黄金时代,从内部因素看,中华民族逐步走到世界舞台中央,具备国际传播的实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需求。从外部因素看,世界需要听到更多的声音,看到更多的方案。我国也愈发重视话语权与软实力建设,他引用习总书记的阐述“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需要更好了解中国”。因此,国际传播者应该以责任与担当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当下的媒介环境,江老师表示,与十九大报告指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相适应,媒体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用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信息
  • 2021-11-05
    传播大讲堂回顾 | 第四十四期:调查报道为何仍是时代“刚需”
    2021年10月12日晚,由传播研究院主办的传播大讲堂暨2021传播学编辑出版学师资班第45讲,于中国传媒大学42号楼120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新华社北京分社副总编辑、主任记者乌梦达主讲,讲座主题是“调查报道为何仍是时代‘刚需’”。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甘露副教授担任讲座主持人。主讲人乌梦达老师主持人甘露老师新媒体时代调查报道的转变乌梦达老师首先介绍了新华社曾发布的四个调查报道案例:甘肃毁林案、成都49中坠楼案、自媒体黑公关、档案保管费。结合他的工作经历和亲身体会,他指出,浅阅读信息越泛滥,人们对于深度调查的渴求就越迫切。在真相扑朔迷离、舆论环境复杂的关键时刻,需要媒体深刻、真实、准确、客观的调查,推动真相往前进一步。接着,乌梦达老师总结了与纸媒时代相比,当前的调查报道发生的四个变化:乌梦达老师正在授课一是监督议题之变。纸媒时代的调查报道主要聚焦于贪污腐败、灾难和社会不公等议题。而新媒体时代更加关注和公众个人利益相关以及更具人文色彩的选题。二是监督主体之变。纸媒时代,监督主体主要是央媒、都市类媒体、行业类媒体。新媒体时代,调查报道不再是由精英媒体主导,而是由媒体和草根“合唱”。三是监
  • 2021-11-05
    传播大讲堂回顾丨第四十三期:问答逻辑在科研教学中运用的体会
    10月15日下午,由传播研究院主办的第43期“传播大讲堂”在中国传媒大学42号楼120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也是“2021传播学编辑出版学师资班”课程之一。讲座题目是《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问答逻辑在科研教学中运用的体会》,指向问题意识这个科研工作的起点也是痛点问题,分为柯林武德“问答逻辑”的思想理论意义、问题情境、问题转换、问题结构、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分享以及出版传播研究问题操练思考等六个板块。本次讲座由传播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频主讲,赵丽华副教授担任主持人。主持人赵丽华老师柯林武德的“问答逻辑”李频教授首先分析了柯林武德的“问答逻辑”,“真正的‘思想单元’不是命题,而是某种内涵更为丰富的综合体,在这个综合体中,命题是针对一个问题的答案”;“一个既定的命题是真还是假,有意义还是无意义,其根据在于此命题所要回答的问题”。“问答逻辑”的核心意义在于把“思想”落实到“问题”与“答案”两个节点。“思想无羁”,但经由扩充后,以“问答”为核心的思想链环变得“有案可稽”,即思想捉摸不定,但可以通过思想的结构(问题—答案)来审视思想。李频教授指出,问题情境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联点,理解数字时代编
  • 2021-11-05
    传播大讲堂回顾 | 第四十二期:心怀国之大者 做强主流主场
    10月15日上午,2021传播学编辑出版学师资班首场讲座暨传播大讲堂第四十二期讲座,在42号楼120教室举行。光明日报社北京记者站副站长、主任编辑、评论员董城作了题为“心怀国之大者,做强主流中场”的报告,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龚伟亮副研究员担任本场讲座主持人。主讲人董城老师董城老师从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发端,紧紧围绕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定位以及首都发展的核心要义,通过70年大庆、战疫抗疫、思政课改革、社会治理、接诉即办、当代青年、舆论引导等热词,从主流媒体的视角诠释了新闻舆论工作者如何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讲座主要围绕三个重点问题展开。怎样通过主流媒体感知时代脉搏?董城老师通过武汉抗疫初期、习总书记赴陕西省绥德实验中学考察调研等多个鲜活案例,生动阐释了“对国之大者要做到心中有数”的深刻理解。董城老师还以疫情防控期间《光明日报》对一堂高三体育课、北京菜价稳定、武汉民众活鱼供应等报道阐释了主流媒体“一锤定音、龙头压阵”的作用。他强调,新闻舆论工作所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不应是照搬照抄,而应是在新闻实践中能动地为习近平总书记“国之大者”的深刻论断寻找生动有力
  • 2021-11-05
    我院留学生代表参加首届非洲留学生论坛
    2021年10月17日,由中国非洲研究院主办的首届非洲留学生论坛在京举行。来自30个非洲国家的在华留学生及部分非洲驻华外交官、国内著名院校校长和非洲问题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围绕如何深入开展中国同非洲各国的人文交流,发挥好非洲在华留学生在中非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展开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高翔,非洲驻华使团长、喀麦隆驻华大使马丁·姆帕纳,南苏丹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昆巴·蒙代等嘉宾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段鹏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段鹏副校长致辞段鹏教授介绍了我校非洲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未来规划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段鹏教授指出,加强中非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契合“后疫情时代”背景下中非加深相互理解与信任的需求。段鹏教授鼓励非洲学生在留学期间增进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本国发展,助力中非友好交流,并从个人实践出发,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地生根。留学生约翰·德姆亚克尔发言其中,我校传播研究院博士生、来自加纳的约翰·德姆亚克尔(John Demuyakor)在发言中谈到,“在华非洲学生应致力于在民间团体和非政府组织平台上发挥作用,这些团体和组织可
  • 2021-11-05
    我院留学生参加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
    编者按近日,传播研究院来自肯尼亚的19级传播学博士留学生秦肯在上海参加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此次论坛的主题为:探讨经济复苏,呼吁加强合作。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今年继续在上海举行,中外嘉宾分别在中国十四五规划与世界经济复苏、共同未来与青年作为等多个分论坛上畅所欲言。在中国十四五规划与世界经济复苏分论坛上,中外专家就新冠疫情后世界经济的复苏展开多维度的探讨和交流,加强合作是大家的一致共识。对于中国采取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专家学者给予高度评价,并建议各国借鉴。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开幕在共同未来和青年作为分论坛上,发布了国际青年眼中的中国与世界,报告显示,国际青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青年对中国普遍抱有好感,比例高达64%,到访过中国的青年更是对中国的国家治理给予积极评价。留学生秦肯发言在当今时代,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专家学者们表示,各国青年间的合作与联系必不可少。编辑:高雪萌统筹:林雅璇 刘嫒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