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05
    2021级博士班读书会正式启动!
    10月14日,2021级传播学博士班第一期读书会在42号楼118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期读书会的分享主题是“在田野中想象”。传播研究院院长李舒教授参加了此次读书会,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2021级博士班班主任王锐老师主持会议。读书会伊始,李舒院长表示:“博士研究生代表着我们传播研究院培养的最高水平。2021级是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后第一届四年学制的博士,希望同学们能够精彩充实地度过这四年。读书会是传播研究院的学术传统,承载着我院的学术基因。”图1:传播研究院院长李舒教授致辞李舒院长为21博士班读书会提出了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多读好书。博士班的同学有的从高校来,以后可能还会有更多人会到高校去,所以我们是为育人而读书。读书还能够拓展学术视野,提升人生境界。未来我们要做学生的铺路石,为了让自己的肩膀更宽厚,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帮助和启发,需要保持读书的习惯和态度。第二个目标是结交志同道合的好友。“与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句处读书”,学生时代的朋友可能会成为一辈子的朋友,在与博士班同学们交流学术的过程中,能让我们共同朝着一个目标前进,走得更远、更稳。第三个目标是发展和解决一系列学术和现实问题。我们
  • 2021-11-05
    传播大讲堂回顾 | 第四十五期:知识、传播与媒介:出版的转型与重构
    2021年10月16日上午9点,由传播研究院主办的“传播大讲堂”第四十五期在中国传媒大学42号楼120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由中信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信集团董事王斌老师主讲,主题为“知识、传播与媒介:出版的转型与重构”,传播研究院王京山教授担任讲座的主持人。主讲人王斌老师主持人王京山教授王斌老师分别就传播出版面临的问题、出版的范式转移、出版的弥散性、构建现代出版生态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传统出版面临的问题王斌老师以娱乐、知识、信息三大功能为框架构建了传统出版的产业图景,分析了大众出版、教育出版、专业出版三种出版类型的现状,从商业模式、产业集中度、集团化、数字化、全球化五个角度比较了三类出版的结构性差异。出版的范式转移出版主要有六方面的范式转移:抛弃完全竞争市场假设,否定均衡理论,引入复杂性;把技术创新而非市场作为产业发展主线;政策、外部性、数据等是产业发展的约束条件;发展的本质是开放演化,出版要进入新经济模式;用生态视角去关照传统产业发展,形成正反馈,突破产业增长上线;破坏式创新的新范式。出版的弥散性王斌老师结合当下出版业现状,从“知识生产的弥散性”“传播的弥散性”和“媒
  • 2021-11-03
    中国传媒大学“2021传播学&编辑出版学师资班”成功举办
    中国传媒大学“2021传播学编辑出版学师资班”成功举办2021年10月15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主办的“2021传播学编辑出版学师资班”正式开班,来自全国各地50余所高校的150余名学员参加了开幕式。本期师资班包括宏观史论、业界前沿等模块,采用线下线上结合的形式进行,旨在帮助教师们掌握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了解业界前沿动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来自全国各地的师资班学员在线收看开幕式直播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舒院长首先致开幕辞。李舒院长表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中国传媒业实力的整体增强、中国国际话语能力的整体增强,靠的也是人才。传播研究院深感有责任、也有义务整合学界业界优势资源,为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文化强国的实现,需要我们学界与业界、‘一流学科’高校和兄弟高校一起进步、共同努力,未来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育人’的道路上携手共进。”李舒院长致开幕辞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的张佩副教授和新疆蒙古族学员、博尔塔拉报社蒙文编辑记者巴·琴德玛作为师资班学员代表致辞。张佩副教授表示:“在传媒业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在学科高度精细化的语境中,师资班平台为
  • 2021-11-03
    传播大讲堂回顾 | 第四十一期:学术媒体的锐度与学术媒体人的作为
    传播大讲堂回顾| 第四十一期:学术媒体的锐度与学术媒体人的作为2021年10月12日晚,由传播研究院主办的传播大讲堂第四十一期于42号楼120教室举行。本期大讲堂迎来的主讲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审、《人文》学术集刊主编、《随笔》杂志执行主编祝晓风老师。此次大讲堂由传播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频老师主持。主讲人祝晓风老师主持人李频教授讲座主题展示祝老师以“学术媒体的锐度与学术媒体人的作为”为主题,通过阐述“学术媒体的锐度”的内涵,讲解学术媒体如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学术性、新闻性相结合。祝老师的讲座案例丰富、史料翔实。结合九十年代以来《中华读书报》等专题编辑实例,他向同学们分享了多年的工作经验,概括和总结了一些学术媒体的特点及学术报刊的编辑流程。01“学术媒体”的概念及其作用祝老师首先从“学术媒体”的概念切入,指出现有的“学术媒体”包括三类:专业的学术媒体(传统专业学术期刊、综合学术期刊)、学术类报纸(或综合报刊的学术理论版)、网络学术媒体(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等等)。通过选取《中国社会科学报》、《新华文摘》、《读书》和《文艺研究》这四本具有较高独特性、
  • 2021-11-03
    我院博士留学生在乌干达主流报纸上发表文章盛赞中国倡议
    我院博士留学生在乌干达主流报纸上发表文章盛赞中国倡议9月23日,我院博士留学生阿拉维·塞曼达(Allawi Ssemanda)在乌干达主流报纸《新愿景》(New Vision)上发表文章,盛赞习近平主席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世界领导人提出的六大全球发展倡议。塞曼达在《新愿景》上的发文塞曼达提及,习近平主席主张全球领导人应坚持发展优先,建构平等、均衡、顺畅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加强主要经济体政策协调,推动多边发展合作进程协同增效。由此,塞曼达认为,倡议中对“坚持和保障以人为本”的呼吁,将有助于实现联合国2030年议程,确保所有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将有利于尊重民权、改善民生,进而保护和促进人权。他进一步提出,可以通过确保政府采取“基于人民、为了人民且惠及人民“的发展方针来实现上述愿景。塞曼达表示,对习主席系列倡议的接纳和践行,将有助于减少全球收入不平等,创造共同繁荣,让全世界人民“拥抱更多的幸福感、收获感和安全感”并实现全面发展。这一系列倡议将为实现全球和平与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据悉,阿拉维·塞曼达(Allawi Ssemanda)来自乌干达,目前是乌干达多家日报社的专栏作家
  • 2021-11-03
    学术速递 | 分论坛七“Social Media Practice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研讨综述
    学术速递| 分论坛七“Social Media Practice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研讨综述第十届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国际学术研讨会The Tenth Annual PhD Stude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9月18日下午,主题为“Social Media Practice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的分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顺利举行。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黄典林老师为点评嘉宾,王宁彤老师为主持人。来自尼泊尔、肯尼亚、加纳、埃及、斯里兰卡等国家的5名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留学生参与了分享讨论。分论坛点评嘉宾黄典林老师分论坛主持人王宁彤老师Diffusion of Technology for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Nepal Wireless Networking ProjectKriti Bhuju(尼泊尔)作者基于尼泊尔无线网络项目,试图探讨技术传播如何
  • 2021-10-10
    学术速递 | 分论坛六“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研讨综述
    学术速递 | 分论坛六“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研讨综述第 十 届 新 闻 学 与 传 播 学 博 士 生国 际 学 术 研 讨 会The Tenth Annual PhD Stude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9月18日下午,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社科院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深圳大学、苏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7所高校的15位论文入选者参加了分论坛“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中国传媒大学陈文沁博士担任主持,中国传媒大学龚伟亮副教授担任点评专家。分论坛线下会场《媒介政治素养的生成要素与建构路径》北京科技大学 李媛本文对媒介与政治、媒介素养与政治素养的关系进行了简要分析,认为媒介政治素养是媒介素养的下位概念,是现代化公民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政治信息进行辨识、接收、运用和反馈的能力。针对中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和独特的语言环境,还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媒介政治素养的定义、研究主体和研究框架,用以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并回应当前时代所面临的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要问题。此外,媒介政治素养
  • 2021-10-10
    学术速递 | 分论坛五“危机传播与社会治理”研讨综述
    学术速递 | 分论坛五“危机传播与社会治理”研讨综述第十届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国际学术研讨会The Tenth Annual PhD Stude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9月18日下午,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河海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8名博士生参加了“危机传播与社会治理”分论坛。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健担任分论坛点评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师资博士后王同媛担任主持。分论坛线下会场《危机事件中主流媒体与用户的微博互动行为研究》中国传媒大学 白欣蔓笔者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以@人民日报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微博平台中主流媒体与其用户间的互动行为特征及传受互动效果。研究尝试勾勒疫情期间微博平台中主流话语的传受互动图景,并从中提炼规律和经验,为推动主流话语更好地建构社会共识,提升应对和处置危机的能力和水平提供深入思考。专家点评该论文选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与现实意义,但研究的“核心主见”应更为明确,可以从对文献的梳理中为本研究提供合法性讨论背景。《重大疫情下社会支持对老年群体谣言传
  • 2021-10-10
    学术速递 | 分论坛四“数字传播与智能社会”研讨综述
    学术速递 | 分论坛四“数字传播与智能社会”研讨综述第十届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国际学术研讨会The Tenth Annual PhD Stude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 2021-10-10
    学术速递 | 分论坛三“国际传播与文化强国”研讨综述
    学术速递 | 分论坛三“国际传播与文化强国”研讨综述第十届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国际学术研讨会The Tenth Annual PhD Stude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9月18日下午,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五所高校的11位论文入选者参加了分论坛“国际传播与文化强国”。中国传媒大学姬德强教授担任分论坛点评专家,中国传媒大学赵丽华副教授主持此次论坛。分论坛会议现场点评专家与主持人《论网络空间对节日文化的再生产》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帅文章以文化再生产理论为视角,剖析网络空间如何在节日行动、节日权威和节日工作三个维度上形塑乃至重构了节日文化,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节日文化在网络空间中进行再生产时,应当坚定文化自觉的原则,运用科技力量,沟通节日内外,构筑国际性传播。专家点评建议再度锤炼题目,使其更为具体,同时可深挖传播仪式观及媒介仪式的相关理论,思考是否可以运用其中,以及如何在文化规范和网络经济之间找寻分析的连接点。《媒介变迁、互动叙事及新主体姿态:从多元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