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新闻

  • 2023-03-20
    我院博士毕业生阿希塔获得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立项
    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正式立项了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传播研究院2017级博士毕业生阿希塔的博士学位论文《环境传播视域下的社会动员:基于阿拉善左旗荒漠化治理运动的传播民族志考察》获批立项,此次立项是我校新闻传播学科博士毕业生首次获批该项目。阿希塔在阿拉善荒漠调研阿希塔2017年进入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攻读传播学博士学位,师从张磊研究员,于2020年顺利毕业,目前在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环境传播视域下的社会动员:基于阿拉善左旗荒漠化治理运动的传播民族志考察》以环境传播的社会建构主义为基本思路,以阿拉善左旗荒漠化治理运动中的话语主体为研究对象,聚焦于其话语模式和社会动员结果。这一论文结构严谨,文笔细腻,表达清晰,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与人文关怀。该论文以传播民族志为方法,研究者在当地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田野工作扎实,收集到的材料丰富、可靠,通过材料分析获得的观点和结论可信、可证。可以说,这篇论文通过扎实的研究,以传播学视角在生态文明和国际气候等议题中做出了勇敢探索和一定贡献。阿希塔(左二)与导师张磊教授交流阿希塔获批此项目,是我院第一次
  • 2023-03-20
    “就业向未来,建功新时代”——2020级编版班开学第一次主题班会
    2020级编辑出版硕士班主题班会在新学期开学之际,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师生以高昂的斗志和青春的姿态开启新学期、踏上新征程,并在毕业就业关键时期,引领毕业生平稳就业心态、树立就业信心、明确就业方向,并指导学生做好毕业前的准备工作,3月10日晚,传播研究院2020级编辑出版硕士班开展了“毕业随想”开学第一次主题班会。班会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同时举行。传播研究院院长李舒教授参加了此次主题班会,20编版班班主任黄建老师与班长共同主持班会。会议伊始,主持人首先展示了20编版班目前的就业情况,并介绍了此次班会议程。本次班会包含三个版块:一是六位学生代表主动交流分享就业见闻、个人感想;二是全班同学围绕自己“找工作那些事儿”展开畅聊;三是领导、老师提出就业建议,与同学们展开交流,鼓励同学们树立信心、积极就业。20级编辑出版硕士班主题班会现场六位学生代表中既有已经成功签约工作的同学,也有目前正在积极投递简历的同学。已经签约工作的同学,从投简历、面试等方面介绍了就业经验。在投递简历前要认真评估个人能力和就业兴趣,有选择性地海投;面试前要了解目标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做到“知己知彼
  • 2023-03-15
    “青春践行二十大”——2020级博士班“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
    3月9日下午,传播研究院2020级博士班以“青春践行二十大”为主题,召开了2023年“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围绕“爱国、团结、奋斗、科学、互助”等主题, 分享交流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返乡见闻和对新学期的学习生活计划和感想。传播研究院党委书记付长海,学院专职辅导员2020级博士班班主任杨丽莉以及全体2020级博士生。本次班会由班长贾文斌主持。会上,王娜和贾文斌两位同学先后分享了关于成长、学习、研究与择业的感悟。王娜表示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位,思考新闻传播学本学科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当前要有条不紊地准备博士毕业论文等任务。贾文斌用“青年担当”与“学术理想”两个关键词分享了体会,表示要对标国家需求,保持良好状态,把自己的研究、择业、理论学习融入当代中国实践,不断发光发热,做有志有为有担当的青年。在互动讨论环节,杨丽莉老师就毕业论文、择业就业、身心健康等问题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她建议同学们面对学术上的困惑要多和导师同学沟通,平时校园生活也要多注意疫情防护,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了解和审视自己
  • 2023-03-11
    传播大讲堂第六十一期回顾|传播学视域下的文艺与表达
    2022年11月23日下午,由传播研究院主办的“传播大讲堂”第六十一期在腾讯会议平台进行线上直播。本次讲座由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传播学学科负责人魏超老师主讲,主题为“传播学视域下的文艺与表达”,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王京山教授担任本次讲座主持人。主讲嘉宾魏超院长讲座主持王京山教授魏超院长围绕传播学视域下的情感、表现及文艺这一主题,先是从信息与情感的关系探索了传播学的学科定义,阐明了情绪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纵观情绪表达在文艺当中的价值,最后结合传播学的经典定义,从哲学角度指出了文艺与传播其实有着共同的价值。1 对情绪在传播中的讨论当今文艺的地位在现代传播环境中不再像过去印刷时代那样显赫,应该怎样用传播的视角去看待文艺,魏超院长首先从传播学科的定义边界开始厘清,指出:传播学的定义需要处理学科边界的问题才能抓住核心,传播学的定义中除了有信息的流动,还需要处理情感是否能被包含在传播学的讨论当中这一问题。魏院长用生动详实的例子,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指出,情绪在自然界和生物界的传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接下来魏院长从新闻传播学科的基本专业出发,辨析不同专业的传播中
  • 2023-03-11
    传播研究院2022级硕士参观“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2022年10月22日中午,传播研究院的部分同学在学校的组织和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展厅分为了中央展厅和地方展厅两个部分,中央展厅整体带我们领略了国家在各个领域中取得的重大成果,地方展厅侧重展示了地方政府的发展成果和地方特色。同时展厅内还设有很多趣味答题板块,让参观者更有参与感。同学们在展览馆前合影22出版班生活委员潘高扬同学表示能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跟随学校参观北京展览馆,近距离观察馆内展览的冬奥纪念物、航空航天的样本、各地发展立体缩影等,感受着祖国各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过往脚步,一种深深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特别希望自己能将所学知识投入实践中,为祖国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同学们拍照记录22出版班团支书苏欣雨同学在参观后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受震撼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国家安全、“一国两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从严治党等领域取得的非
  • 2023-03-11
    传播研究院党委召开2022年度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大会
    3月1日上午,传播研究院党委召开2022年度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大会。传播研究院领导班子成员、学生处副处长孙浩、党支部书记和师生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院党委副书记赵丹主持。会上,2位教工党支部书记和10位学生党支部书记依次述职,围绕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创新支部活动形式、更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特色成果进行了汇报。传播研究院党委书记付长海、院长李舒、副院长李继东、党委副书记赵丹、党委委员李智和师生代表对各党支部的工作进行了点评和打分。学工处副处长孙浩老师在讲话中对传播研究院本次党支部书记评议考核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各党支部书记和师生党员在学校疫情防控、党组织建设等各项工作中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教工党支部书记李汇群、王京山述职付长海书记在总结发言中表示,过去一年来各党支部在支部建设、教学科研、疫情防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党支部和党员作用得到充分发挥。2023年是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学校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之年、深化作风建设之年、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全面落地之年和迎接建校70周年的关键之年。他希望各党支部和党员认真
  • 2023-03-11
    学术速递 | 分论坛四“健康传播与公共卫生事件”研讨综述
    11月26日下午,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安徽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吕梁学院、西华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四川大学、外交学院的8所高校的9名论文入选者参加了分论坛“健康传播与公共卫生事件”,本次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孟伟教授担任点评专家,中国传媒大学杨石华讲师担任主持。(分论坛4合影)《短暂的身体“第六官”:口罩作为媒介》安徽大学 于江荣新冠疫情使得口罩与人类融合的更为紧密,嵌入在生活肌理之中的口罩更像是身体五官之外的“第六官”,作为“感官”产生着生物痛感与社会痛感。文章关注与口罩相关的身体传播和关系建构,指出人们借助口罩媒介实现了对传播和身体的双向改造,重启感官,重启社会。专家点评:论文逻辑清晰,结构较为规范,对质化研究方法运用比较充分。将口罩视为一种媒介,提炼出口罩的防御功能、交往功能和仪式功能,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抽象程度。研究深度、研究方法和完成度上都较为优秀。半结构访谈作为论文的主要方法,为论点提供了鲜明佐证,研究问题的提出可以更为具体,探讨口罩的符号意义,及其作为一种社交表演与身体实践的技术是如何被使用并与不同场景进行互动的。《抗疫传播中人文叙事的文化共同性视角——以武汉和额济纳抗疫
  • 2023-03-11
    传播研究院召开党的二十大精神辅导报告会
    2022年11月2日下午,传播研究院通过线上方式召开了党的二十大精神辅导报告会暨新生党员培训会。中国传媒大学冯宋彻教授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做新时代合格党员”为题作报告。传播研究院党委书记付长海、专职组织员汪立宝,以及传播研究院全体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会议。报告会由传播研究院党委副书记赵丹主持。报告会上,冯宋彻教授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进行了解读。对于如何更好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他认为新时代青年共产党员必须自觉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第一要原原本本学习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章,第二要认真领悟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冯宋彻教授认为党的二十大是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宣示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对团结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全体党员要全面把握新时代
  • 2023-03-11
    学术速递 | 分论坛六“跨文化传播与文明互鉴”研讨综述
    11月26日下午,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暨南大学、黑龙江大学、湖北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的6名论文入选者参加了分论坛“跨文化传播与文明互鉴”。中国传媒大学李汇群副教授担任本论坛点评嘉宾,中国传媒大学陈文沁副教授担任主持。分论坛六全体合影《道路作为媒介:“旅蒙商”商道媒介研究》中国传媒大学 刘越飞论文认为传统的传播研究中,道路并不属于研究的议题,随着媒介物质性的引入道路等这类“物”也成为传播研究所关注的对象。作者借鉴媒介理论资源,以媒介的连接功能、可供性等论证道路作为一种媒介。又以“旅蒙商”中的商道作为个案研究,阐释商道媒介使得贸易流通成为可能,其次又连接不同空间中的语言和文化习俗。正是由于商道媒介对于旅蒙商沿线空间的、贸易的甚至是时间的秩序控制,才使得商道媒介成为这一进程中的基础性媒介,从而为两地的贸易往来带来丰富的意涵,从而回答了道路何以成为媒介的问题。嘉宾点评:论文选题很好,题目有新意,文献扎实。文章不足之处是论证部分不足,以引述为主,缺少作者的第一手材料;研究科普性较强,创新性有待提高;文献梳理过多,研究问题不突出,建议深度展开,扎根大地,实地调研,进一步完
  • 2023-03-11
    学术速递 | 分论坛一“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研讨综述
    11月26日下午,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南昌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8所高校的10名论文入选者参加了分论坛“中国共产党新闻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传媒大学薛宝琴副教授担任本论坛点评专家,中国传媒大学赵国宁老师主持此次论坛。《辞海1979 年版的因果机制分析》 中国传媒大学 蔡子怡文章引入因果机制,对1979年版《辞海》出版事实中两处关键节点建构因果链模型,探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于《辞海(合订本)处理稿件的几点具体意见》的影响,及该意见在1979年版《辞海》具体条目修订中的践行,深入揭示1979年版《辞海》的出版及其价值形成。点评:本文的研究思路具有创新性,从因果机制层面研究问题,是很好的尝试,在历史素材中梳理和探讨因果机制也具有一定意义。但本文在因果机制应用上的系统性偏弱,这方面有待丰富和完善。《智媒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媒介报道:理论内涵、现实偏差与优化路径》 西安交通大学 陈盼盼文章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和新闻传播视角相结合,通过回溯“以人民为中心”的媒介理论渊源与对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分析,明确其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