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 2021-09-20
    传播大讲堂回顾 | 第三十八期:后历史时代书写的姿态
    7月9日下午,由传播研究院主办的传播大讲堂第三十八期在中国传媒大学42号楼120会议室举行。本期由章戈浩教授主讲,主题为“后历史时代书写的姿态”。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张磊教授担任本次讲座主持人。讲座现场章戈浩老师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助理教授,2010年获英国拉夫堡大学媒体与文化分析博士,目前研究兴趣为生存论媒介研究、质性分析、弗卢塞尔(Flusser)研究、武术研究等。章戈浩老师从涂鸦、水笔等现实案例出发,追溯历史上钢笔毛笔的交替、电脑对笔的替代,主要与同学们讨论以技术图像为特征的后历史时代书写的现实与未来。01从手写菜单引入手写菜单案例章老师以餐厅中服务员的手写菜单为案例来引入讲座主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同的职业领域为了达到节省时间的效果或其他目的,往往会形成一套与众不同的书写系统。紧接着,章老师为大家从“后历史”和“身体姿态”两个方面对目前学界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章老师梳理了人类社会从真实世界的图像到书写再到技术图像的发展脉络。书写的诞生,是人类社会史前史阶段和到历史阶段转换的重要节点;而照相机产生的技术图像,是由一套装置和程序生产出来,是对书写的抽象。关于姿态的现象学,
  • 2021-09-20
    传播大讲堂回顾 | 第三十七期:慢从何来、断在何处?——从手账的物质性反思数字断联
    7月9日下午,由传播研究院主办的传播大讲堂第三十七期在中国传媒大学42号楼120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袁艳教授主讲,讲座主题是“慢从何来、断在何处?——从手账的物质性反思数字断联”。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张磊教授担任本次讲座主持人。主讲人袁艳教授主持人张磊教授01作为“慢媒介”的手帐袁艳教授首先讲述了中国新世代的手账文化从兴起到形成产业的过程。袁老师直言,做这份研究的初衷,是试图解决自己在智能媒介日常使用中产生的“数字焦虑”问题,并关注如何从媒介研究的角度去理解手账。袁老师将手账视为一种“慢媒介”,主张在打破新旧之分、虚实之分、主客之分的二元对立基础之上,来对这一概念进行祛魅。在引入了深度媒介化、新媒介的语言以及再中介化三个理论概念进行文献梳理之后,袁老师提出了自己的三个研究问题:手账究竟是一种什么媒介?手账本距离数字技术究竟有多远?手账之慢究竟从何而来?02手账背后的深层关系袁艳老师在研究中采用了物质话语分析的方法,从物品或实践两个方面对数字时代条件下手账的技术内涵和社会话语进行分析,通过产品和广告分析、文本分析和深度访谈的方法进行资料收集。袁老师认为,手账
  • 2021-09-20
    课堂传真•新闻传播学学术写作课第七讲 | 张毓强:新闻传播主要学术期刊审稿工作漫谈
    6月15日,新闻传播专业博士生必修课“新闻传播学学术论文写作”第七讲在48号楼B603开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毓强老师以“新闻传播主要学术期刊审稿工作漫谈”为主题进行分享,全校多个学院的近百名研究生参与了课程。张毓强老师首先对新闻传播相关学术期刊从收录情况、主办单位、刊印周期等多个维度进行了讲解,帮助大家对南大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形成了基本的认识,并详细分析了不同期刊的特点,为同学们投稿时选择合适的刊物提供了参考。
  • 2021-09-19
    课堂传真•新闻传播学学术写作课第六讲 | 张国涛:传媒学术期刊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
    6月10日,新闻传播专业博士生必修课“新闻传播学学术论文写作”第六讲在48号楼B603开讲。我校科研处副处长、学术平台发展中心主任、《现代传播》副主编张国涛老师以“传媒学术期刊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为主题进行分享,全校多个学院的青年教师、研究生参与了本次课程。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张国涛老师系统梳理了学术期刊论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问题一:题目不够精准张国涛老师在剖析这一问题时强调了传媒学术期刊论文题目的重要性。论文题目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要素:研究对象、核心问题/核心概念、研究方法,有时还包括研究背景。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研究对象,其它的可根据具体情况取舍。建议大家把研究对象框定在能够把握的范围内。另外,还要避免在论文题目中出现语法错误。问题二:研究对象大小失当张老师以近20年中的高引论文为例,介绍了“传媒教育”“国家形象”“媒介融合”“新媒体”“国际传播”等热点研究对象,强调了研究对象在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建议大家早早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而且要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建立对相关理论和方法更为丰富的认知,最终成就自己的论文。问题三:内容摘要不够精到张老师指出,“如果把题目比作人
  • 2019-01-27
    “金砖国家与全球传播秩序重构”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9月22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主办,欧洲传媒研究中心、金砖国家研究中心联合承办,并由《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提供学术支持的“金砖国家与全球传播秩序重构”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圆形报告厅内隆重开幕。正值中秋佳节前夕,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硕博士生共计40余位嘉宾集聚一堂,共话金砖国家与全球传播秩序、金砖国家媒体合作与对非传播等热点议题。主会场全景图本次研讨会由上午主会场和下午三个分会场组成。开幕式上,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姜绪范首先代表学校进行致辞。他在致辞中首先向放弃假期休息、远道而来的各位参会嘉宾表示欢迎与敬意。接下来,他简明扼要地分析了当前世界大变革、大调整背景下的国际格局,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应景顺时、意义重大。他热切期待与会学者深入交流研讨,为推进全球传播秩序重构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传播研究院副院长李舒代表传播研究院进行了致辞,她从传播学角度解读了研讨会主题,回顾了传播学发展历程,展望了未来全球传播秩序重构的前景,同时也向参会嘉宾表示了诚挚的欢迎。开幕式及主
  • 2019-01-27
    传播研究院参与举办第二期“博士与青年教师科研工作坊”
    11月28日,传播研究院与我校科学研究处、研究生院、人事处联合举办的第二期“博士与青年教师科研工作坊”在博学楼召开。科学研究处副处长宋金宝,我校部分青年教师以及硕博研究生共120余人参加了此次工作坊。西澳大利亚大学商学院教授DIFAN本次科研工作坊由西澳大利亚大学商学院教授DIFAN担任主讲人,西安交通大学魏泽龙教授辅助,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精彩讲解。首先,DIFAN教授介绍了QCA方法的发展历史与脉络,以及该方法深层次的数学逻辑,将在场的师生带入了数集理论之旅。随后,他介绍了QCA的公益组织COMPASSS,为师生们学习QCA方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最后,他演示了FSQCA3.0软件的使用方法,师生们踊跃提出了关于QCA方法的问题并探讨了使用该方法的研究设想,DIFAN教授详细的解答了师生们的问题,与师生们的讨论碰撞出了精彩的火花。定性比较分析(QualitativeComparativeAnalysis,QCA)是社会科学领域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QCA最早由美国学者CharlesC.Ragin提出,这是一种整合了定量和定性双重取向的研究方法。经过30多
  • 2019-01-27
    【会议综述】“打破边界: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跨学科方法”
    11月10-11日,第十四届国际博士生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来自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清华大学、巴黎第三大学(新索邦大学)、泰国国立朱拉隆功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的四十多位博士生、教授和青年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者围绕“打破边界: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跨学科方法”这一主题介绍了各自的研究主题,并展开激烈讨论。01传播观念与思想变迁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强调开拓视野和跨学科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理论边界,从不同的方法和视角探究传播与社会互动中的的观念流变。麦考瑞大学的CharlesThorne探讨了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的民法典中的自然法理论,在对历史书写方式的知识考古过程中,作者认为首先需要更广泛的历史和意识形态背景,以便正确理解历史文本背后的思想动因。清华大学的DiYou通过对穆斯林旅华者的旅游选集的文本分析,对比了九世纪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社会文化、宗教、政治以及经济状况的差异,认为如果说印度人在灵性、智慧、卫生保健和道德方面的问题上远远优于中国人,那么中国人在社会正义、政治平等、文化、艺术和文化等方面也超越了他们精神意义上的主人。麦考瑞大学的JoumanaN
  • 2019-01-27
    美国美利坚大学赵全胜教授应邀来我院作专题讲座
            4月14日下午
  • 2019-01-27
    李希光教授受邀来我校讲座
    12月6日晚上,新闻传播学部传播研究院邀请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来我校
  • 2019-01-27
    我院邀请日本早稻田大学濑川至朗教授来我校讲座
    11月18日下午,我院邀请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学术院教授、新闻学院院长濑川至朗来我校做了一场主题为&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