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关于我们
    • 研究院简介
    • 研究院领导
      • 传播研究院领导
    • 行政机构
    • 学者风采
      • 二级教授
      • 教授/研究员
      • 副教授/副研究员/副编审
      • 讲师/编辑
  • 学生培养
    • 学位管理
    • 毕业设计
    • IMIC项目
    • Communication studies PhD
  • 学术研究
    • 学术活动
    • 学术成果
    • 学术资源
  • 党群工作
  • 国际合作
    • 国际学术交流
    • 国际访问学者
    • 国际交流管理

学者风采

  • 二级教授
  • 教授/研究员
  • 副教授/副研究员/副编审
  • 讲师/编辑
  • 耿益群
    1.个人简介:耿益群,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传播研究院传媒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比较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先后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做访问学者,进行媒介素养教师培训、文化研究和新媒体领域的研究。访学期间曾对比利时和美国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媒介素养教育状况做实地考察,并就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开展合作与交流。在科研方面,曾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在内的多项科研课题,并参与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级重点课题和省部级课题等20多项的研究。本人主持的国家级科研课题成果获北京市第六届科研成果二等奖。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出版著作5部,译著2部。目前主要从事媒介素养、媒介与青少年、视觉文化、国际传播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2.主要研究领域:媒介素养教育、比较教育、国际传播。3.主要著作:《研究型大学教师绩效评价制度研究》(专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版。《自由与和谐——大学教师学术生态研究》(专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美国研究型大学学术职业制度环境研究》
  • 顾铁军
    顾铁军,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教授。东北林学院英语专科毕业,哈尔滨师范大学英语本科毕业,北京大学世界文学专业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1987至1989年参加了中国文化书院开办的“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班。2000至2001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做访问学者,学习西方哲学和宗教哲学。2013年至2016年在巴西南大河州联邦大学文学院做访问学者,学习巴西文化与文学。现主要从事跨文化传播、影视翻译等方面的教学研究。教授过的课程包括中西文化比较、跨文化传播、影视艺术概论、影视翻译与制作、英国文学史和作品选读、英美戏剧等。担任对白翻译的译制片《亚瑟王》于2005年获得第十一届华表奖优秀译制片奖。一、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英文:1. The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in Chinese Poetry,RitaSchmidt, Sustentabilidade, O que pode a literatura? UNISC EDITORA, 2015.2. Exploring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 黄典林
    黄典林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留学生导师。麦考瑞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双博士。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新闻传播理论、文化研究、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等。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多篇评论文章。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30篇。出版著作4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斯图亚特·霍尔传播思想研究”等课题。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英文:Social Media and Activism of Grassroots NGOs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Love Save Pneumoconiosis, in Kent, M., Ellis, K., Xu, J.(eds). CHINESE SOCIAL MEDIA: SOCI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S, Routledge, 2018.法文:Continuité du pouvoir et recherche de rente des médias en Chine et Russie, Hermès,
  • 贾乐蓉
    贾乐蓉教授、硕士生导师。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新闻学博士。现任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学报(新闻卷)》编委,中国新闻史学会会员、中国新闻史外新史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外国新闻传播史、国际传播、俄罗斯大众传媒研究。在国内外重点期刊发表论文《共产国际对建党前后中共报刊出版影响的考察》《俄罗斯高等新闻教育:历史溯源、变迁及特点》等10余篇。出版著作《互联网与中国网络媒体》《当代俄罗斯大众传媒研究》。参与国内外多个科研课题。一、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俄文:1.《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е Китая и России в сфере массовой информации: от подхода «Россия как модель для подражания» до равного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Вестник Москов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Серия Журналистика.2020.№2.(第一作者);2.《Модели развития китайских СМИ: особенности современной ситуации》, Извести
  • 刘建平
    刘建平,教授,专业方向为国际政治学、国际传播学主要著作:1.《战后中日关系:“不正常”历史的过程与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2.《当代中国史论:实证的知识呈现与思想表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3.《战后东亚的国际传播与地区秩序》,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年。主要论文:1.《苏联、斯大林与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及其体制的确立》2.《毛泽东的美国观与新中国“一边倒”国际战略的形成》3.《野坂参三与中国共产党的日本认识━━新中国对日外交思想探源》4.《新中国1951:农业合作化的决策过程及其政治学意义》5.《战后中日关系之“人民外交”的生成:过程与概念》6.《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的过程及其国际政治学意义》7.《在比较历史研究中理解民族主义:伪问题与真问题》8.《社会冷战论:在政治史、社会史研究中理解中国》9.《从广岛到福岛:日本核灾难的历史学、传播学与政治学》10.《战后中日关系的“钓鱼岛问题”史━━知识生产与传播战略再思考》11.《战后东亚秩序的“帝国”结构原理:从“阵营对抗”到“正常化”》12.《战后日本领土的基本概念、问题发生及其国际处理规范》奖项荣誉:论著《战
  • 李智
    李智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文化外交、国际政治传播、全球传播、国家形象、软权力和学术话语体系等。发表论文《在“理论”与“经验”之间——对中国传播研究二元路径的再思考》《大众传播下的国家身份建构》等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等16部。主持或参与项目“中国国际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研究”等7项。一、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中文:1.在‘理论’与‘经验’之间——对中国传播研究二元路径的再思考。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9期,33-39页。2.论美国主流报业的媒介保守主义偏向——基于《纽约时报》与《华尔街日报》对“占领华尔街”运动报道的文本分析。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8期,43-49页。3.大众传播下的国家身份建构。现代传播,2007年第4期,141-143页。4.国家资源软权力化的路径分析——一个传播学的视角并以美国为例。现代传播,2011年第8期,45-48页。5.对新闻事实的一种建构主义解读——兼对客观性新闻报道辩正。现代传播,2014年第11期,55-59页。6.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研
  • 李继东
    李继东,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院长,曾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中心副主任。迄今已在《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和《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中国影视政策创新研究》、《英国公共广播政策变迁与问题研究》等著作2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对外宣称与国际舆论引导研究”(重大)与“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理论创新研究”、国务院新闻办重点委托项目“中国新闻管理话语体系研究”等。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社会法研究中心、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做访问学者,在英国、美国、日本和爱尔兰等国家参加ICA、IAMCR等会议。获第八届和第九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著作评选决策管理类一等和三等奖、北京第十和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8年度北京市宣传系统优秀调研报告、2002全国出版社市场营销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奖励。主要研究领域:传播理论与历史、国际传播、传播政策与制度、营销传播等。主要讲授课程:传播学史、信息与传播政策、整合营销传播、消费者洞察、新媒介研究等。
  • 李舒
    李舒,教授、博导,传播研究院院长、副书记,专业方向为新闻传播学。主持项目主持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首都高校媒体治理与意识形态安全研究》。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大众传媒与政党政治的互动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期新闻评论发展研究》。参加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第三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编写教材项目《新闻评论》。主要著作和论文著作:《执政党的传媒治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传播学方法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合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教材:《新闻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新闻评论写作教程》,合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合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新闻评论作品选》,合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论文:《电视媒体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职责、特性与路径》,第一作者,《电视研究》,2018年第1期。《时政微视频:媒体政治传播的新探索》,第一作者,《电视研究》,2017年第10期。《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的规范、创新与拓展》,第一
  • 李频
    李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博士。曾先后任职于河南省电化教育馆、河南日报社新闻研究所、北京印刷学院出版系。《现代出版》副主编,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编辑出版理论、期刊史论、出版专业阅读理论等。发表论文《呼唤系统深入的20世纪文学出版专门史》《阅读效率·专业性·跨专业性——出版专业阅读教学手记二则》等近50篇。出版著作《出版:人学絮语》《中国期刊发展报告:区域发展与市场类群分析》等10余部。主持项目“新中国出版微观史论”“中国期刊产业化集团化研究”等10余项。一、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中文:1.呼唤系统深入的20世纪文学出版专门史。现代出版,2020年第1期,16-28页。2.《新华文摘》:“杂志的杂志”的辩证张力。新华文摘,2019年第24期,5-8页。3.改革开放出版家的思想结构(下)——陈昕《出版留痕》序。编辑学刊,2019年第3期,33-38页。4.改革开放出版家的思想结构(上)——陈昕《出版留痕》序。编辑学刊,2019年第2期,39-43页。5.出版行为比较分析的问题导向——以《我的父亲沙飞》初版和典藏版的案例教学为例。河南大学学报(
  • 孟伟
    1.个人简介孟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精品课负责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欧洲传播研究和教育协会(ECREA)会员。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学会理事;中国智能多媒体终端技术联盟智库专家;国内多家电台、互联网音频企业特约专家。多年来致力于研究音频媒体基本原理、互联网融合发展,音频节目创新研发等领域。自2004年以来多次赴英,于桑德兰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伯恩茅斯大学研修;受邀赴英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参加国际广播研讨会,促进中国互联网音频、中国广播研究的国际传播与中欧比较研究。与欧洲知名广播研究学者、新媒体学者多有合作。欧洲广播研究权威期刊发表Newradioperiod:theTrendsandChallengesinChineseRadio(意大利Errepinews),ChangesinthePatternofProgrammesinContemporaryChineseRadio(英国TheRadioJournal:InternationalStudiesinBroadcastAudioMedia)。协助学校有关部门与英国桑德兰大学、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英国赫尔大学建
  • 王京山
    王京山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数字出版、编辑出版、文献传播理论。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网络出版运作》《文献传播》等近10部。主持或参与“王重民全集编纂(专题编)”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项。
  • 王锐
    王锐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大众传播学院博士,曾任教于美国波士顿大学传播学院。有丰富的一线新闻工作经验,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担任编辑、记者、节目策划,在“经济之声”担任策划部副主任、市场报道部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新兴媒体、国际传播。发表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数十篇。多部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部分文章:英文:1.Do closer relationships increase content similarity? Assessing transnational agenda-setting influence of Chinese media on Twitter. Journalism Practice. Online first, 1–20, 2023. [SSCI]2.Hashtag framing and stakeholder targeting: An affordance perspective on China’s digital public diplomacy campaign during COVID-19
  • 张开
    张开的个人简介1.个人简介张开,女,博士,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国际传播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媒介素养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媒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学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传媒合作委员会委员,察哈尔学会研究员,中国新闻奖专家评委。1978年考入安徽大学外语系,后分别于1997年2004年进入北京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深造,研究生学历,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学位。1982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安徽蚌埠教育学院、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从事一线教学与科研工作。期间于2000-2002年新华社借调常驻非洲乌干达,2006年在伦敦大学知识研究所访学一年,2010年再度被新华社借调常驻新加坡一年。长期以来从事国际传播、国际新闻和媒介素养的研究。2.近8年的主要成果:论文:论文《媒介素养视阈下受众研究新论》,《现代传播》2018年第2期。论文《论群体传播中的女性主体意识》,《媒介与女性研究蓝皮书》,2017年5月出版。论文《2016年中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论文《刍议媒介素养学科建设》,《现代传播》,2
  • 朱振明
    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留学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博士,法国里昂二大、哥伦比亚哈维利亚纳天主教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国际传播理论及思想史,尤其关注拉美和非洲的区域传播。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发表论文《媒介学中的系谱学迹线——试析德布雷的方法论》《福柯的话语与权力及其传播学意义》等30余篇。出版著作《西方国际传播的想象》《传播世界观的思想者——阿芒·马特拉传播思想研究》《全球传播的起源》《西方国际传播的想象》等9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对拉美软实力传播研究”。主要学术成果论文:1.福柯的考古学与系谱学:理路、方法与知识意图。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023年第12期。2.媒介化vs 中介化:媒介效果研究的盎格鲁-北欧与拉丁传统。《全球传媒学刊》,2023年第12期。3.拉美“南方传播学”及其对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建构的启示。《国际新闻界》,2023年第12期。4.福柯的考古学与系谱学:理路、方法与知识意图。《清华西方哲学研究》,2023年第7期。5.德布雷媒介学研究中的“物质性转向”。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023年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15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1/2 跳转到 

友情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中国传媒大学
  •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化处
  • 中国传媒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 国家新闻出版署
  •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

关于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一号

邮编:100024

版权所有 © 中国传媒大学 / 京ICP 备10039564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1号技术支持: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化处 苏迪科技
回到顶部